建阳朱子史迹维修与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在建阳》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039
颗粒名称: 建阳朱子史迹维修与保护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9
页码: 102-110
摘要: 本文记述包括一、朱熹墓,二、考亭书院, 三、祝氏夫人墓,四、朱塾墓 ,五、其他主要的朱子史迹。
关键词: 朱子 史迹 维修

内容

建阳是宋理学大师朱熹长期生活及终老、长眠之地,被誉为“南闽阙里”,而考亭则是朱熹晚年寓居、讲学之所,朱子后裔在考亭村已繁传八百年之久,故有“考亭一脉是真传”之说。建阳成为海内外朱子后裔的故乡。建阳境内朱子史迹甚多,如朱熹及夫人刘氏合葬墓、母祝氏墓、长子朱塾墓及朱熹治学之地考亭书院、云谷书院、黄杨书院等等。幸各级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并得海内外朱子后裔和社会各界的鼎力资助,一批朱子史迹得到较好的维修、保护,并发挥其特有的社会效益。兹择有代表性者介绍如下,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一、朱熹墓 朱熹墓座落在黄坑镇九峰村后塘自然村大林谷,距市区约82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约1公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熹墓为凤字形,墓地为朱熹生前所择,背倚九龙岩;封土堆为卵石垒砌圆形,面积约二百平方米;墓园保护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墓前立石供桌一张、石望柱一对及石香炉一只;墓后有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立“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碑一方,高约2米。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缮。 朱熹墓园早年建有“顺宁庵”和“萃如亭”。墓后以层峦迭嶂、脉络峰起的九龙岩为屏障。大林谷山下有“宰木亭”,元、明、清三代都在此建有亭堂,称“朱子祠”,为朱子后裔祭祀和拜谒者歇息之所。民国时期的亭堂有厅、堂、厢房等建筑,惜于近代之季倒圮。墓园内原还有下马亭遗址,亭内大梁上书:“大清已亥年仲秋新建”。亭前立石碑一方,上刻:“朱文公墓在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通往后塘村的路旁还立墓道碑一方,上刻:“先贤朱文公墓道;”上款为:“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岁十月望日;”下款为:“巡抚福建学院车鼎晋同捐俸建立。” 1982年,省文化厅拔款一万元,由建阳文物主管部门组织力量对朱熹墓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不仅加固和扩大了墓冢,而且修筑了上山参观通道,并种植大批常青树木,维修工程历时近一年,使杂草丛生的墓园得到了美化。1983年7月,建阳县人民政府批准将其列入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l0月,省人民政府又批准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建阳地区旅游局拨款4万元修筑一条长570米、宽4米的旅游公路,使朱熹墓旅游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后塘村数百群众的生产、生活也更加便利了。1987年,县文物主管部门修筑墓道碑亭一座,亭内立清代墓道碑一方,碑高3.3米,中间纂刻:“宋徽国公文公朱子墓道”;上款为:“道光戊中孟冬”,下款为:“资政大夫升学使者彭蕴章敬题”。1992年,韩国朱氏中央宗亲会捐款2万美元修建了“思源亭”,表达韩国15万朱子后裔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之情。近年来,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美国等的专家、学者及朱子后裔纷纷前往墓园参观、拜谒。
   二、考亭书院 考亭,古有“沧洲”之称。相传五代之初,南唐侍御黄子稜曾在此筑了一亭,名曰:“望考亭”。后来,亭名逐渐演变成了地名,沿用至今。村子座落在风光秀丽的麻阳溪畔,距建阳市区仅五里之遥。这里背负玉枕峰,面临麻阳溪,庄田布列,瓦舍相连,昼夜间鸟语虫吟、水声松濑,一派桃源世界般的田园景色。历史上著名的考亭书院便在村子之旁。元代学人熊禾有诗道:“世间几亭扁,何此独不朽?情知任理人,名义关宇宙。” 考亭不仅是朱熹晚年寓居之处,而且还是他的终老之所。在他七十一年的人生旅途中,晚年在此度过了八年。早在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朱熹之父朱松在政和任满,转赴闽中接任尤溪县尉,途次建阳,即被考亭秀丽的山水所陶醉,并嘱后人,此处可以卜居。朱熹不忘先父遗训,遂于绍熙3年(1192年)5月来此购地置房。次年春,年届六十三岁的朱熹经过宦海沉浮,无意再在仕途进取,遂退居考亭,潜心研道治学,当年便有《孟子要义》一书问世。此后,由于慕名求学者日众,复于居室之东新筑“竹林精舍”,旋更名为“沧洲精舍”。“精舍”亦无高大屋宇,亦无雕梁画栋,但也是修竹掩映,环境清幽。自此,书院初具雏形,学业也日渐兴旺。朱熹及其弟子终成浩大而严密的考亭学派,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宝贵的一页。朱熹学派,人数众多,弟子满天下。据前人预计,有三百多人名垂史册。古人有诗道:“斯文千载日星悬,独有先生道学传;笔削百王今有统,发挥六籍古无前。高名已与江山共,陈迹都随岁月迁;一瓣心香向畴昔,空余古木锁寒烟。” 及至庆元二年(1196年),理学被斥为“伪学”而遭打击。朝中御史沈继祖上疏,指责朱熹有“不孝不亲”、“不敬其君”等十大罪状,建议宁宗皇帝削夺朱熹之职。宁宗听信谗言,剥夺了朱熹的职名。其亲信弟子蔡元定被贬湖南道州,门徒四散。临终前的一段时间,他卧病在床,几至不能自理,但仍以极大的毅力为“诸生讲论,多至夜分”。他表示,必须把《礼书》编成后才能瞑目。其孜孜不倦的精神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博得了世人、门徒的极大钦佩。孝宗皇帝曾赞他“安贫守道,廉退可嘉。” 然而,年老且忧愤不得志的朱熹终于经不住病魔和精神痛苦的多重折磨,于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在考考寓所走完了七十一年的人生旅途。同年冬,遗骨与夫人刘氏合葬于大林谷。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对他的一生给予了很高评价,赞扬道:“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理宗登基后,理学重被重视,朱熹及其一批门人也恢复了名誉。宝庆元年(1225年),时建阳县令刘克庄将“沧洲精舍”整修辟为“朱子祠”以纪念朱熹这位先哲。刘克庄官至工部尚书,学识渊博,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在建阳任职期间颇有政绩,而首倡辟祠纪念朱熹尤有意义。淳祐四年(1244年),理宗下诏将祠堂辟为书院,并御书“考亭书院”四字以赠之。至此,“书院”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了。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缮。历史上书院院产一度增至五百亩地,所收租税除供祭祀支度外,尚可供部分生徒费用,因而书院获得了“义学书院”之赞誉。明代学人庄显有《题考亭书院》诗道:“山下清溪溪上亭,亭前下马慨高情;四时书屋云来往,千载儒风道显明。”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帝御书“大儒世泽”匾额及“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对联以赐之,并悬挂于书院的集成殿。同治九年(1870年),书院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修葺,修葺后的书院包括石坊、仪门、集成殿、报德祠、道源堂、启贤祠等主体建筑。集成殿内奉祀朱子,左右奉祀以蔡元定、黄干、刘㷍、真得秀为四配。 建国初期,书院作为小学校舍,培养了一批批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及至六十年代的“四清运动”,书院终未能逃脱“破四旧”的厄运,房屋建筑尽数拆毁,仅存明代石牌坊一座,注视着历史的变迁。 考亭书院石牌坊为书院唯一幸存之地面建筑,明嘉靖十年(1531年),由巡抚福建监察御史蒋诏等人倡立。牌坊面阔约8.6米,高约10米,为四柱三间五牌楼结构,坊柱间雕刻着双狮戏球及麒麟、仙鹤、长龙、飞凤等瑞兽祥禽和仙居道士等人物形象。牌坊正上方书“恩荣”及“考亭书院”等字。石坊造型古朴,气势轩昂,为闽北地区保存最完整且时代最早的石牌坊之一。省文物专家认为在国内也很少见。1966年修建西门电站,石坊下半部被库水淹没。1983年省文化厅拨来专款一万元,由建阳县文物主管部门组织富有经验的石匠将牌坊拆卸又移至玉枕峰下。同年,建阳县人民政府批准将其列入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省文物专家建议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朱子学研究在中国及美国、日本、韩国等地的广泛开展,一批批海内外文人学士、国际友人以及侨居异国他乡的朱子后裔纷纷飘洋过海,前来考亭参观膜拜,面对那一片青山绿水、残垣断瓦,叹岁月之匆匆,发怀古之幽情。 顺应时代的潮流和海内外朱子后裔的呼声,建阳市人民政府果断决定,视财力分期分批重新修复考亭书院。1997年10月16日,参加“武夷山朱子学术研讨会”的中国、韩国、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代表近300人和建阳市社会各界人士数百人参加了考亭书院“文公祠”奠基仪式。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韩国新安朱氏中央宗亲会名誉会长朱昌均先生,“文公祠”建立后援会会长朱极中先生和联合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教授,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会长朱银汉、建阳市市长郭建声、市委副书记张淑云等为奠基挥锹培土。愿有如曲阜孔庙的考亭朱子祠这一修复蓝图能够早日成为现实。
   三、祝氏夫人墓 祝氏夫人墓座落在莒口镇马伏村太平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祝氏系朱熹生母,卒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正月。墓地为朱熹与其大弟子蔡元定所择。墓为凤字形,座北朝南。墓堆为河卵石砌圆形,直径约2.1米;墓园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墓堆后立石碑一方,上刻:“朱文公母祝氏之墓。”据史书记载,乾道六年正月,朱熹葬母于后山天湖之阳;同年在此筑“寒泉精舍”守孝治学,并与吕祖谦共同完成了《近思录》。据当地群众介绍,本世纪三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墓地曾二度被埋湮于农地之下。1991年春,建阳县文物干部在文物调查中发现墓碑一方,上刻:“朱文公母祝氏之墓”八个楷体大字,碑高约1米,宽约0.37米,厚约0.1米,现由市博物馆收藏。结合文献记载,证明祝氏葬于此地当属无疑。1992年春,韩国朱子后裔捐资三千美元进行修缮。县良种场还拨款修复了天湖,湖水长存不涸,同年9月,建阳县人民政府批准将其列入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聘请专人看护。有关部门计划进一步组织力量、逐步修复“寒泉精舍”等附属设施,并作为“朱子史迹旅游圈”的参观旅游点之一对外开放。
   四、朱塾墓 朱塾墓座落在莒口镇社洲村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塾(1153~1191年),字受之,朱熹长子。该墓始建于1192年,此后历代时修时荒。1994年夏,建阳县博物馆多番派员调查,终于在当地群众的指引下,找到该墓并在墓旁发现明万历朱涧所立墓碑一方。同年秋,旅居马来西亚朱子二十五世裔孙朱祥南先生捐资十三万元进行大规模重修。朱塾墓的维修依宋代墓制,墓作凤字形,河卵石砌圆形封土堆。墓园占地面积二千多平方米。
  工程于95年春告成。建阳市博物馆常年聘请一名当地村民看护。1997年1月,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园内立朱熹《亡嗣子圹记》碑和《重修先祖受之公墓记》碑各一方,兹将碑文抄录如下: 《亡嗣子圹记》:宋朱塾,字受之,其先徽州婺源人。大父讳松,绍兴史官也。父熹,今为鸿庆祠官。母刘氏,聘士勉之之女。塾于绍兴癸酉七月丁酉生,绍熙辛亥正月癸酉卒。娶潘氏,生二男,长曰镇,次曰恩老,四女归、昭;接满、镇满皆夭。明年十有一月甲申葬大同北麓上实天湖。其父为之志。呜呼痛哉。 《重修先祖受之公墓记》:先祖受之公墓始建于绍熙壬子(公元1192年),明万历年间重修,后渐荒圮。公元1994年春,旅居马来西亚之受之公二十四世裔孙祥南返乡祭祖,哀祖茔之湮没,痛祭享之不继,而动异邦游子慎终追远之情,乃捐资重修。越明年,告成。公元一九九四年冬祥南敬修,杰人恭记。 社洲村主干道原为沙土路,由于长期受雨水冲刷,晴天怪石裸露,雨天泥泞不堪,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极为不便。祥南先生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1995年12月又决定献资十二万元(97年又追加一万多元)为村里铺设一条长800多米、宽4米的水泥路。该路命名为“通玉路”。工程于96年完工。“通玉路”的铺通,大大改善了社州村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也使朱塾墓的参观旅游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朱杰人教授欣然撰写了碑记,兹抄录于次: 《通玉路记》:公元一九九五年,马来西亚木材业巨子,世界朱氏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晦庵公二十五世孙,宗祥南先生捐资修复其二十四世祖受之公墓成,以其地僻远,展墓为艰,乃复输金壹拾贰万圆,披荆辟路,阅时九月,于公元一九九六年杪终底于成。其长二百五十丈有奇,宽一丈有二,命之曰通玉。穷僻之乡,乃得通途之利,通玉者,祥南先生椿萱尊讳之联缀。以寓不忘鞠育之意也。呜呼,为人子,为人孙者,固不当如是耶?而爱国之诚,怀乡之意,敬宗之德,又终以尽力桑梓为先也。公元一九九七年元月文公二十九世孙朱杰人谨记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面壁斋。
   五、其他主要的朱子史迹 1、晦庵草堂:座落在莒口镇东山村云谷山麓。距市区约35公里。 云谷山位于建阳市西北,与武夷山市交界,海拔999米。其间山峦迭嶂、涧水潺潺、悬岩峭壁、云雾缭绕,故名云谷山。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朱熹葬母于马伏并筑“寒泉精舍”守孝治学期间,曾与蔡元定等人游云谷山、西山等名山,并深深地被云谷山的旎丽风光所吸引,遂于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在山上筑“晦庵草堂”,隐居山上,专致学问。后渐荒芜。1992年春,笔者陪同老县长黄金山等前往云谷山观光调查,遗憾的是仅在今云谷庵附近发现几段残基,当地向导说是晦庵草堂的遗址,但尚需进一步考证。 这里需要提一笔的是,与云谷山遥遥相对的西山是朱熹大弟子蔡元定当年隐居之地。山巅遗留唐代古城址一处,传为百姓躲避兵灾战乱之处。1992年秋月,笔者亦前往调查,但见宋理宗御书“西山”二大字刻于山间巨石之上,附近仅留残基断柱。从残墙柱础的分布范围看,面积不少于一千平方米,建筑台阶清晰可辨,建筑物依山势高低有致。此处是否就是蔡元定隐居治学的“西山精舍”亦还有待论证。 2、徐市黄墩黄杨书院、书坊同文书院、将口回潭百丈山等均为朱熹当年兴建或活动过的地方,并留下了许多哙炙人口的诗文。纵贯崇雒、将口的芹溪两岸,风光如画,朱熹对芹溪九曲胜景更是称赞不已,留下了《芹溪九曲诗》,可与武夷《九曲棹歌》相媲美。
   此外,朱塾夫人潘氏墓据说在崇雒乡,具体地点尚待调查考证。 建阳境内朱子史迹甚多,有的保存较好,有的已遭毁坏,有的尚待考证。建阳无愧于’南闽阙里”的称号,称“朱子故里”也是名符其实。朱祥南先生自94年清明节到建阳祭扫朱子墓,此后短短的几年间,几度来到建阳,他不仅自己来,而且还多次携带子、婿、侄等亲人来。他说:建阳是我的第一故乡,闽清朱厝村(出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而马来西亚仅是我的第三故乡。促使我在短期内多次来建阳的主要原因是一股浓浓的乡情。他的这番肺腑之言也道出了广大海内外朱子后裔的心声。建阳是海内外数以百万计的朱子后裔的故乡,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朱子后裔都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建设好这方热土。

知识出处

朱熹在建阳

《朱熹在建阳》

出版者:政协福建省建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记述的是搜集整理朱熹与建阳有关文献、资料,对朱熹在建阳的行踪、事迹、遗址作了较为完整的介绍,同时也介绍了现代名人对朱熹的评价,朱子学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谢道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
建阳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