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丙辰冬丁巳春竹林精舍所録 166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语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782
颗粒名称:
丙辰冬丁巳春竹林精舍所録 166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四九-五〇
摘要:
本文为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第二輔廣錄的丙辰冬丁巳春竹林精舍所録语录 166。
关键词:
朱熹
语录
輔廣録
内容
林少穎解「放勳」之「放」作「推而放之四海」之「放」,比之程氏説爲優。[五一七]人自有合讀底書,如大學、語、孟、中庸等書,豈可不讚!讀此四書,便知人之所以不可不學底道理,與其爲學之次序,然後更看詩、書、禮、樂。某才見人説看易,便知他錯了,未嘗識那爲學之序。易自别是一箇道理,[五一八]不是教人底書。故記中只説先生「崇四術,[五一九]順詩、書、禮、樂以造士」,不説易也。語、孟中亦不説易。亦左傳、國語四方説,[五二〇]然亦只是卜筮耳。蓋易本爲卜筮做,[五二一]故夫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五二二]如程子所説曰。[五二三]以動者尚其變,已時卜筮了。[五二四]易以變者占,故曰:「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五二五]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以制器者尚其象,十三卦是也。以卜筮者尚其占。」文王、周公之辭皆是爲卜筮,[五二六]後來孔子見得有是書必有是理,故因那陰陽消長盈虚,説出箇進退存亡之道理來。要之此皆是聖人事,[五二七]非學者可及也。今人才説伏羲作易,[五二八]示人以天地造化之理,便非是,[五二九]自家又如何知得伏羲易思![五三〇]兼之伏羲畫易時亦無意思。他自見得箇自然底道理了,因借他手畫出來耳。故故用以占筮,不應。[五三一]其中言語亦經有不可曉者,[五三二]煞亦無用盡曉。[五三三]蓋當時事與人言語,自有與今日不同者。然其中有那事今尚存,言語有與今不異者,則尚可曉耳。如「利用侵代」,[五三四]是事存而詞可曉者。[五三五]只如比他吉之類卦初六有孚比之,[五三六]無咎。有孚盈缶,[五三七]終未有,[五三八]便不可曉。某嘗語學者,欲看易時,且將孔子所作十翼中分明易曉者看,[五三九]如文言中元言中「元者善之長」之類。[五四〇]如中孚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亦不必理會鶴如何在陰,其子又如何和,且將那擊辭傳中所説言行處看。此雖淺,[五四一]煞却不到差了。[五四二]蓋爲學只要理會自己胸中事耳。某嘗謂上古之書莫尊於易,中古後書莫大於春秋,然此兩書皆未易看。今人才理會二書,便入於鑿。若要讀此二書,且理會他大義:易則是箇尊陽抑陰,[五四三]進君子而退小人,明消息盈虚之理:春秋則是箇尊王賤伯,[五四四]内中國而外夷狄,明君臣上下之分。
附注
[五一七]林少穎解……爲優 徽州本、成化本無。 [五一八]自 徽州本、成化本爲「自是」。 先生徽州本、成化本爲「先王」。 [五一九]亦 徽州本、成化本作「至」。 四方 徽州本、成化本作「方」。 [五二〇]做 徽州本、成化本作「作」。 [五二一]辭 成化本同,徽州本作「詞」。 [五二二]曰 徽州本、成化本爲「是也」,是。 [五二三]時徽州本、成化本作「是」,是。 [五二四]玩 成化本同,徽州本作「既」。 [五二五]辭 徽州本同,成化本作「詞」。 [五二六]皆成化本同,徽州本無。 [五二七]皆 成化本同,徽州本無。 [五二八]才 成化本同,徽州本無。 [五二九]非是 成化本同,徽州本作「是」。 [五三〇]易思 徽州本、成化本爲「意思」。 [五三一]故故 徽州本、成化本作「故」,底本衍。 不應 徽州本、成化本爲「無不應」。 [五三二]經徽州本、成化本作「煞」,是。 [五三三]煞 徽州本、成化本作「然」,是。 [五三四]代 徽州本、成化本作「伐」,是。明池録多有抄「伐」作「代」,下徑改作「伐」。 [五三五]曉者 成化本同,徽州本爲「曉看」。 [五三六]比他吉之類卦 徽州本、成化本爲「比卦」。明池録不明宋池録體例誤抄下一行「他吉之類」於此,衍。 [五三七]有成化本同,徽州本作「存」。 [五三八]終未有 徽州本、成化本作「終來有他吉之類」,明池録不明宋池録體例誤抄「他吉之類」四字於前一行之末,故此處脱此四字。 [五三九]中成化本同,徽州本無。 [五四〇]文言中元言中徽州本、成化本爲「文言中」。疑明池録衍訛。 [五四一]淺 成化本同,徽州本作「至淺」。 [五四二]煞 徽州本、成化本作「然」。 [五四三]箇 徽州本作「个」,成化本無。 [五四四]箇 徽州本作「个」,成化本無。
知识出处
《朱子语录》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以宋刻《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为底本,汇校众本。此书特点在于首次整理出版在体例上有别于“语类”体的“语录”体,为学界研究朱子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