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行益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557
颗粒名称: 躬行益知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190-194
摘要: 7月17日,我们抵达有“鲤城”之称的泉州。我们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现场观摩了“释菜礼”,并聆听了学术报告。仪式之前,我们齐唱了这次活动的主题曲《走在朱子之路上》。始业式亦是同样的揖拜姿势。思想不怠惰,专一诚挚,是笃;行为不散漫诓骗,是敬。揖拜朱子是对先贤的敬畏和追思,更是追本溯源,以此告诫自身勿忘初心,持敬为本。《朱子家训》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强调个人的品行修为,与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相契合,符合儒家讲求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朱子家训》语言朴实无华,究理精辟,是一篇难得的家训,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历经明清百余年的洗礼之后,至今仍值得继承和弘扬。
关键词: 朱子之路 《朱子家训》 石井书院

内容

7月17日,我们抵达有“鲤城”之称的泉州。泉州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宝岛。2006年,泉州建成研究大陆与台湾关系史特别是闽台关系史的重要学术机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博物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西湖北侧,是一座反映福建与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博物馆,馆内陈列以多维度视角从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真实再现了闽台一源、同胞一脉的历史事实。我们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现场观摩了“释菜礼”,并聆听了学术报告。仪式之前,我们齐唱了这次活动的主题曲《走在朱子之路上》。之后,领队教我们“释菜礼”揖拜姿势,要求我们弯腰90度,女士与男士双手交叠次序不同:女士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男士反之。始业式亦是同样的揖拜姿势。就此动作,让我联想到“言忠信,行笃敬”。思想不怠惰,专一诚挚,是笃;行为不散漫诓骗,是敬。揖拜朱子是对先贤的敬畏和追思,更是追本溯源,以此告诫自身勿忘初心,持敬为本。“释菜礼”之后,我们齐诵了《朱子家训》。《朱子家训》全篇只有三百余字,但行文提纲挈领,阐述五伦纲常,将君臣、父子、夫妇、朋友、长幼之间复杂的社会伦理、正常的家庭伦理关系梳理得十分清楚。《朱子家训》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强调个人的品行修为,与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相契合,符合儒家讲求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朱子家训》语言朴实无华,究理精辟,是一篇难得的家训,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历经明清百余年的洗礼之后,至今仍值得继承和弘扬。
  潘朝阳教授最后致辞“重走朱子之路的意义,是学习朱子如何坚持道德教化如此之久,朱子最大的贡献是人伦教化”。对我而言,走朱子之路,是在朱子昔日居住、讲学、仕宦之地,感怀其人格修为的高格调,更希望能通过一系列学习,为自己为学、修身,找到更多方法,使自身有更多启发和更大进步。
  第二站,我们抵达晋江安海镇参访石井书院。石井是安海镇在宋元及明中叶前的行政地名,故书院称之为“石井书院”。安海因朱松、朱熹、朱在祖孙三辈在此讲学的经历,又被称为“闽学开宗”之地,朱在更是参与主持了石井书院的建院工作。泉州文庙明伦堂旧有一联云“圣域津梁,理学渊源开石井;海滨邹鲁,诗书弦诵遍桐城”,即是对朱松、朱熹、朱在在安海传播理学的概括。石井书院前身为宋绍兴年间安海长者黄护为时任安海镇官朱松捐建的讲学馆所——鳌头精舍。数百年来,石井书院历经兴毁。明成化十二年(1476)和弘治十年(1497),曾两次大修与扩建。石井书院面积并不大,正中央大厅有石碑一座,院门正对的屋内设有朱松、朱熹父子雕像各一座,中间为孔夫子画像。周边是“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之后,我们参访的是晋江五店市闽南古居民建筑群。闽南的建筑与北方建筑呈现出很大的不同。在我眼中的闽南古居民建筑群,颜色搭配清雅明快,散发着一种精巧、精细却不狭隘的气质。之前只是粗浅的将南北建筑差异归结为地域差异、风俗习惯,这次亲自参访,对这里的认识又深了一层。南方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并不仅仅是中国经济的翘板,在经济为中心的带动之下,这里的文化也折射出闽南独树一帜的人文特色——精致不造作,扎实不死板。地方经济面貌好坏往往与文化兴衰程度成正比,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为文化传播创造温床,引领文化时尚;文化繁荣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为其树立坐标,提供方法。
  7月18日,我们抵达“榕城”福州。第一站,参访的是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澳门路16号的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是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历官30多年,始终践行其经世报国之志。他“崇实行而不事虚名,秉公衷而不持偏见”,与理学倡导的“在实处穷理”相统一,在被道光帝下旨充军伊犁的途中,其随身携带一枚“荣辱皆忘”的印章,以此来鞭策自己心系国家忧难,不记个人荣辱。第二站,我们抵达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鳌峰坊的鳌峰书院。该书院为康熙四十六年(1707)巡抚张伯行建,位居清代福州四大书院之首。廖鸿荃、林则徐等文人志士皆出自于此。书院广置书籍,校刊55种儒家著作,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宗旨,帮助朝廷选拔了众多治国栋梁。第三站,我们抵达位于福州骆舍铺的正谊书院。“正谊”取汉代大儒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的意思。书院与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毗邻,内设自唐至宋福建各地书院图片展览区,主厅桌椅齐整,隔间陈列图书若干册,印象较深的是一本民国时期针对少年儿童的读物,一页一课内容文字并不多,配以图象,栩栩如生,图文并茂的形式很好地将文本内容传达给少年儿童。联想到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课本厚重,篇幅冗长,似乎能够书写出多少字数成为衡量一个教师语文教学能力强弱的试金石,能够写出多少页的作文也成为衡量一个学生语文功底深厚的准则。是否写的字数越多,代表内容生动、越深刻?确实值得思考。第四站,我们抵达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之称的福州三坊七巷(“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三坊七巷塔巷、宫巷、吉庇巷)。这里的亭台楼阁与白墙瓦屋交相辉映,这条保存完整的古建筑街不仅为我们了解明清江南建筑提供第一手的活素材,而且还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明代画家林有台、清代考古学家林侗等都曾在此聚居。
  7月19日,我们抵达朱子诞生地——尤溪,参访南溪书院。南宋建炎四年(1 130),朱熹诞生于此。朱熹逝世后,县令李修于嘉熙元年(1237)捐资在此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祀朱家父子。至南宋理宗朝,理宗崇尚理学,《宋史》中记载“宝庆三年,已巳,诏:‘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朕励志讲学,缅怀典刑,可特赠熹太师,追封信国公。’”宝祐五年,宋理宗为嘉奖朱熹讲学之功,为朱子诞生地题“南溪书院”匾额,之后南溪书院声名鹊起。朱子《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中的方塘,就在南溪书院内,为朱子幼时读书的地方。明弘治十一年方溥主持建成方塘上的亭子,取名“活水亭”。我们现场观摩了“祭礼”仪式,祭礼人有朱杰人教授、潘朝阳教授等,仪式包括合奏钟乐,合诵《朱子家训》等。
  7月20日,我们抵达建阳市,第一站大林谷,祭拜朱子墓地。朱熹墓为圆形,外用鹅卵石围砌。上首中央仍立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墓碑一块,上书“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在朱子墓前,我们合诵《朱子家训》后,由朱杰人教授、潘朝阳教授等组织相关学生进行了朱子墓祭拜仪式。第二站,参访考亭书院。建阳之考亭,山水秀丽,朱松曾过此而爱之,绍熙二年辛亥(1191),朱子从漳州归来,即卜居于此。绍熙三年壬子(1192),朱子筑室于考亭,称考亭书堂,借以怀念其亲。绍熙五年甲寅(1194),朱子在住所东侧筑竹林精舍,以居学者。第三站,参访朱子故居五夫镇。五夫镇最能体现朱子先辈功业的地方就是兴贤街,街中的著名建筑有兴贤书院、朱子社仓、朱子巷等。兴贤书院约在南宋孝宗时肇建,是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构筑,朱熹学有所成后,曾在该书院讲学授徒。之所以名为“兴贤”,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朱熹14岁时家中突发不幸,父亲朱松病逝,去世前将儿子托给武夷山籍的挚友刘子翚、刘勉之、胡宪教养。于是,朱熹随母移居武夷山五夫里,在此定居40多年。紫阳楼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朱熹在此定居40多年之久。
  7月21日,我们参访了武夷精舍。武夷精舍在武夷山大隐屏峰下两麓相揖之中的武夷山九曲溪之第五曲,于淳熙十年癸卯(1183)四月由朱子所筑。左室为朱子栖息之居,右室以延宾友。别为两屋,一以居学者,一以居道流。有亭台,有茶社,风景俱佳。朱子在此讲学七年有余,学子云集。蔡元定、黄幹、詹体仁、叶味道等皆在九曲沿岸择地筑室。绍兴二十七年丁丑(1157),朱子从同安归来后,就在此筑室。因酷爱武夷山水,有云“山水为留行”,又云“除是人间别有天”。朱子在武夷精舍中以一个“万世师表”的理学夫子从事讲学授徒的儒家教育。武夷精舍的教育贯彻他的《白鹿洞书院学规》的精神,在“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道德至上教育下,要学生做到格物穷理与修身笃行的统一,以仁义为本,从博学一直贯彻到笃行。之后,我们泛舟九曲,攀登天游峰,畅游武夷风光。昔日朱子逆流而上,写下《九曲棹歌》,今日我们顺流而下,虽与朱子九曲漂流方向交错,但泛游途中,看到石壁上依旧清晰的刻字,不禁联想到昔日朱子独自泛舟时的自在与期待。武夷山巍然屹立,草木葱郁,似肫肫之德。从山顶俯瞰,九曲蜿蜒,似理学之路生生不息。
  朱子毕生对格物穷理的涵义反复推敲、琢磨。晚年更是对其前期的理论、思想不断更新、补充,足见其对学问精益求精的态度,值得我们后辈认真学习。唐君毅先生依据中国思想史之发展,将理分为六义:其中,第四,性理之理就是宋、明理学家所重之理。朱子在性理意义上,不仅对理的概念、理的范畴、理的地位、求理之法等做了详细阐释,更主要的是将理实实在在落在实处去领会,而非空中楼阁。而对我们的启示是,求学须时常自警自醒,守心即可守志,意诚方可志笃,志笃方可致知。书不可一日不读,理不可一日不寻。依依不舍 7月21日晚,《朱子文化》创刊十周年座谈会,2016年第九届朱子之路研习营结业式在武夷学院进行。为期七天的“书院之旅”在拿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书描述的朱子是13世纪后影响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一生的志业固然在远绍孔孟,但其终生的事业之成就其实已远远超过哲学或狭义儒学的范围。如果说东方世界有百科全书型的思想家,朱子应当是首选的巨擘。他横跨的学问版图极广,这种学问版图不只是知识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各种知识的融合贯通。就路的隐喻来说,也就是他将各种文化之道串联起来,成为四通八达的文化交通网。朱子统合了各种文化之道,换个语词来讲,也就是他重新走过以往各种有意义的文化途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