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九曲听棹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394
颗粒名称: 武夷九曲听棹歌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275-276
摘要: 本文讲述了淳熙十年,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建“武夷精舍”,于此讲学著述十余年。朱熹歌咏武夷山的诗文中,作于淳熙十一年的《淳熙甲辰中春精舍闲居戏作武夷棹歌十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乃模仿棹歌的形式,赋咏了武夷山九曲溪的景致。朱熹之后,辛弃疾等人也都写过《武夷棹歌》。朱熹和辛弃疾的思想、政治观念不完全相同,两人的个性、趣味与学问所长更不一样,却是一对意气相投的好朋友。辛弃疾任江西安抚使时已和朱熹相识,对朱熹相当尊重。先前朱熹在武夷山曾作《九曲棹歌》十首,辛弃疾此次游武夷也诗兴大发,作《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为的是希望藉由礼来重塑伦理价值,进而达到教化人心,建造祥和的社会,这也是此次朱子研习营举办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 九曲漂流 武夷棹歌 朱子之旅

内容

淳熙十年(1183),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建“武夷精舍”,于此讲学著述十余年。朱熹歌咏武夷山的诗文中,作于淳熙十一年(1184)的《淳熙甲辰中春精舍闲居戏作武夷棹歌十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简称《武夷棹歌》)乃模仿棹歌的形式,赋咏了武夷山九曲溪的景致。朱熹之后,辛弃疾等人也都写过《武夷棹歌》。朱熹和辛弃疾的思想、政治观念不完全相同,两人的个性、趣味与学问所长更不一样,却是一对意气相投的好朋友。辛弃疾任江西安抚使时已和朱熹相识,对朱熹相当尊重。先前朱熹在武夷山曾作《九曲棹歌》十首,辛弃疾此次游武夷也诗兴大发,作《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此次朱子之路,我们实际体验了九曲漂流。《九曲棹歌》中写景写情,情景交融,融山光水色于一片抒情的诗歌语言之中,描绘九曲山水,致身其中,摇曳多姿,动人之至。我们在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余,也不由的佩服诗人绝佳的想象力,所谓三分看形象,七分靠想象,藉由诗人的笔,静谧的山水幻化成一幕幕隽永的场景,迎接着游客的到来。但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在整趟漂流中,没有亲耳听到船夫们吟唱武夷棹歌,真是可惜,若说武夷市想要将这趟旅程定义发展成学术文化的行程,来加强促进文化建设的话,本人在此提供小小的建议,若能将武夷棹歌的传唱纳入观光的节目之一,在五曲停歇拍照时,所有船夫齐唱棹歌,则有助于提高武夷山水的知名度,带来像意大利威尼斯般的观光收益,将武夷山水推向国际舞台。
  此次朱子之旅中,除了来自山水美景的震憾之外,更有许多的感动与感谢:感谢朱氏宗亲会、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世界朱氏联合会及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一群人!大家通力合作,将一届届的朱子之路办得有声有色,将朱氏的热诚发挥得淋漓尽致,感动在场的每一位参予者,愿意主动地将朱子的精神传扬出去。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来自台湾清华大学的杨儒宾教授,他非朱子后裔,但为了实现一个梦想,无怨无悔地肩负起重任,历任五届的团长一职,期勉学子记住朱子之路的核心目标,旨在弘扬朱子之学,而朱子终身致力于教育文化上作积极的建设,希望大家也能承续着这份精神,诚如儒宾教授所言,我们弘扬朱子之学的意义为何?为的是希望藉由礼来重塑伦理价值,进而达到教化人心,建造祥和的社会,这也是此次朱子研习营举办的终极目标。看着儒宾教授在台上大声疾呼,忽然有一种时空错置之感,犹如朱老夫子在眼前,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为挽救乱世而尽心尽力,在文化教育这条路上感动更多的人,造就下一代的青年,成为国家未来的希望。而学术文化可以形成一股力量,一种清流的风气,一种义理的呼喊,给予士人一个表率,也可以给现实政治一些影响。
  (李欣洁:台湾华梵大学中文系硕一)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欣洁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