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读朱子书,想见其为人:适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376
颗粒名称: 余读朱子书,想见其为人:适闽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240-241
摘要: 本文讲述了中国自古以来,凡言六艺者,皆折中于夫子。然而,“折中”一词易于言说,而“取舍”之际殊难为之。于是东汉而有郑玄,遍注群经,为学者“取舍”,而经学遂东,至南宋更有朱熹,灌注群籍,亦再次为学者“取舍”,而经学南矣。于是,孔子、郑玄与朱熹三人,遂为中国经学史上环环相扣的重要关节。又何尝有儒者如是,访求郑玄之陈迹?诚然,郑玄所历陈迹,至今相隔千年,已然湮没难寻。更何况古人既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读朱子之书”,又岂能不“行朱子之路”?于是,坚决以求道者之心,踏往朱子之路,以贴近朱子之历往,替代想见其为人,以寻访故旧遗迹、讲学遗音,取代钻溺于冰冷文字之缝细间。如是,我在;如是,朱子亦在。
关键词: 朱子之路 朱子之书

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凡言六艺者,皆折中于夫子。然而,“折中”一词易于言说,而“取舍”之际殊难为之。于是东汉而有郑玄,遍注群经,为学者“取舍”,而经学遂东,至南宋更有朱熹,灌注群籍,亦再次为学者“取舍”,而经学南矣。于是,孔子、郑玄与朱熹三人,遂为中国经学史上环环相扣的重要关节。
  然亘古以来,儒者读三圣贤之书而想见其为人,最终只停留在“想象”之阶段而已,何尝有如司马迁所谓”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那样,亲自访寻孔子故里,然后低回流连不肯离去?又何尝有如司马迁所谓“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 、峄;戹困鄱、薛、彭城”那样,亲自踏往孔子之足迹,体验儒道之风雅?又何尝有儒者如是,访求郑玄之陈迹?如是,寻访朱熹之历往?诚然,郑玄所历陈迹,至今相隔千年,已然湮没难寻。然朱熹近世,其年谱所载之历往,皆文献足征,既有如此良缘,岂能不仿司马迁当年探访孔子足迹之心,以之忖度朱熹之心?更何况古人既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读朱子之书”,又岂能不“行朱子之路”?于是,坚决以求道者之心,踏往朱子之路,以贴近朱子之历往,替代想见其为人,以寻访故旧遗迹、讲学遗音,取代钻溺于冰冷文字之缝细间。
  如是,我在;如是,朱子亦在。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林保全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