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同进”与“同时并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354
颗粒名称: “与时同进”与“同时并进”
其他题名: 朱子之路之我思与我见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198-202
摘要: 本文讲述了朱子之路迄今已经第四届,参加成员有来自韩国、日本、美国等外国老师或学生,也有来自中国大陆各省名校的师生,我走过了三届,并参与策划与实践等工作,在此有必要做一反省与建议。以下我先用两个概念说明我们朱子之路研习营的特色,一是“与时同进”,这是针对朱子之路对“礼”的实践而言的;一是“同时并进”,这是针对宗亲活动与学术活动的关系而说的。目前朱子之路的统筹工作主要是由台湾方面的宗亲组织与“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推动与执行,大陆朱氏宗亲与学术组织配合。
关键词: 朱子之路 与时同进 同时并进

内容

朱子之路迄今已经第四届,参加成员有来自韩国、日本、美国等外国老师或学生,也有来自中国大陆各省名校的师生,我走过了三届,并参与策划与实践等工作,在此有必要做一反省与建议。以下我先用两个概念说明我们朱子之路研习营的特色,一是“与时同进”,这是针对朱子之路对“礼”的实践而言的;一是“同时并进”,这是针对宗亲活动与学术活动的关系而说的。
  首先谈“礼”的“与时同进”。朱子之路初期的前两届,并没有明显的“始业式”及朱子墓园的祭拜仪式,后来大家觉得走朱子之路,没有“礼”,总是一大缺憾,也对不住朱老夫子,因此从第三届起便加上“始业式”及墓园的祭拜仪式。我只举“始业式暨敬师礼”活动说明之,我们选择在朱熹当年创办的武夷精舍,进行了约20分钟的始业式活动,学员部分包括“恭读祝文”、“行释菜礼”、“朗诵敬师贺词”,教师部分包括“祈求朱文公赐福”、“回赠学员礼物”,最后以齐颂“朱子家训”为终。观礼者有福建省的各级领导,当然还有观光客,在简单隆重而不失庄严肃穆的气氛下,不仅参加朱子之路的学员可以感受到从这个时间点起,要开始认真走朱子之路,想朱子的问题,学习朱子的学问精神,同时也让观礼者感受礼仪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推动与发展文化活动,并增进其文化的深度内涵。当然更重要是,想要让参与者与观礼者找回中国文化里的敬师传统。不过,要强调的是,实行古礼必须“与时同进”,毕竟时代已经迈入21世纪,我们不可能一切的礼都要求与古代一样,事实上也不可能一样,只要抓住礼的精神,仪式上的活动可因“时”(时间)、“处”(空间)、“位”(地位)之不同而有所更动,古人也说过“礼以时为大”、“因革损益”,弹性运用而不失古礼精神,才能使古礼在当代活络化。总之,“有礼”比“无礼”好,“简礼”比“繁礼”更能令现代人接受。至于为何要有“礼”?行礼的主要精神是什么?所谓“不学礼,无以立”,立身处事需要“礼”,当然更重要的是“礼”中可展现儒家“仁”的精神,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以及“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并不是说只要“仁”不要“礼乐”,而是强调“仁”与“礼乐”不分,礼乐可以使“仁”的理念具体化、真实化,所以抓住“礼”的真精神在于“仁”,则一切因革损益、舍繁就简、与时同进,并不违礼。
  其次是宗亲活动与学术活动的“同时并进”,我个人认为这是朱子之路活动的最大特色。四届的朱子之路活动,每一届都是宗亲活动与学术活动“同时并进”,宗亲组织有“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世界朱氏联合会”等三个组织,他们负责整个活动的经济支援与联系工作;学术组织有“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中国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等组织负责两岸研究生论坛的学术活动。也许朱氏宗亲对于加入了朱子学术活动有一些疑虑,有把朱氏宗亲的活动边缘化之虞,事实上回顾四届以来的活动,宗亲活动与学术团体互相配合,可谓同时用两只脚走路。如果只有朱氏宗亲的活动,开不出朱子理学的普世性价值意义;反之,如果只有学术性的朱子学活动,也容易把朱子学学术化,丧失朱子学的实践性。用朱子的“理气”关系来说,宗亲活动与学术活动应该处于“不即不离”的关系。我记得2006年在台湾大学举办的《东亚朱子学的同调与异趣》研讨会中,一位知名的日本学者子安宣邦教授即表达,在日本没有这种姓氏宗亲的联谊活动,更不用说朱氏宗亲有世界性的联合组织。我们再把朱氏宗亲放大格局来看,即使在全世界也找不到像中国这样具有跨国界而以姓氏宗亲为主的世界性组织。但是,朱氏宗亲比其他宗亲能够成为世界性组织,或者朱氏宗亲的世界性组织要发展的可长可久,绝对不是靠宗亲力量与活动而已,而是靠朱子学术精神所具有的普世价值与意义。因此,学术活动与宗亲活动必须要“同时并进”,合则两利,离则两伤。
  朱子之路有以上“与时并进”与“同时并进”的特色,但连续四届的朱子之路,实施到现在也应该有一个总反省的必要,以下从关心“朱子之路若要可长可久”这样的问题意识,提出“四个必要条件”,作为建言: 1、第一个必要条件:必须要有常态性的学术机构承担这个任务,而且也必须是学术性的机构。目前朱子之路的统筹工作主要是由台湾方面的宗亲组织与“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推动与执行,大陆朱氏宗亲与学术组织配合。但若考虑可长可久,这样的合作方式势必改变,朱子之路要有学术活动,必须学者参与,因此大陆方面若有大学机构,愿意承担朱子之路的活动,将有利于朱子之路活动的常态性发展。
  2、第二个必要条件:承接上述的第一个必要条件,要由台湾主导的工作渐渐转换到大陆主导,或者是两者共同主导。连续四届的朱子之路活动,都是由台湾宗亲、学者主动,大陆宗亲、学者被动,这样的主客现象,已经到了变换的转折点。但是,朱子之路若要可长可久,应该慢慢由台湾主导转移到大陆主导,一方面固然是朱子的所有遗迹在大陆,许多联系工作需要大陆官方或学者互相配合,另方面也是考量由大陆主导的话,有助于在大陆推广朱子之路的文化活动。例如今年的朱子之路由于加上了福建师范大学朱人求教授作为居中联络人,使得联系工作变得很顺畅。
  3、第三个必要条件:要有常态性的基金会固定补助朱子之路的活动经费。一项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支持,短则办一两次,长则办五六次,终不免吹熄灯号。四届以来的活动经费,大都由“世界朱氏联合会”、“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支出,其中主要的核心人物是朱茂男董事长的大力支持,但我个人认为这并非常态。现在朱氏宗亲组织在台湾、大陆中国、韩国、马来西亚、美国等都有,学术上的“协会”,在台湾也有“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在中国大陆有“中华朱子学学会”,特地为“朱子之路”募款并不是问题。只是,我现在要强调的是,在各宗亲或协会组织里,有无将朱子之路这样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活动,当成是一个有利于朱子学或朱氏宗亲永续发展的重要活动。我觉得目前中国有许多杰出的企业家,甚至在朱氏宗亲有许多杰出的企业家,若能说服诸多企业家体认这样的朱子之路文化活动,是有助于推广中华文化及宗亲组织,成立一项特别为朱子之路而成立的文化基金会,则常态性的经费问题应该能够解决。
  4、第四个必要条件:鼓励福建省官方将“朱子文化”作为通贯福建省的“文化品牌”,成立每年定期的“朱子文化节”,打开朱子文化的地方性格,朝向世界性的朱子文化节。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体会,是因为连续几次以来,与来到武夷山的游客聊天,他们许多人只知道爬天游峰、泛九曲,虽听过朱子,但也多仅此而已,更不用说外国的观光客。我认为这不是游客的问题,而是当局缺乏将朱子文化透过“文化品牌”方式,营销到来此旅游或进行文化活动团体的思维。世界各地做的最好的是日本,每一乡村或市镇在每年的固定时间都有属于地方文化的“祭典”或“庆典”,吸引日本或全世界的游客游览,且在全国各地或用网络、或在城市交通运输通道、乃至机场旅游导览旅游手册上,均有各城镇祭典的大略介绍与举行时间。现在,福建省有的是朱子的文化品牌,但缺的是将之成为每年固定时间举行祭典或庆典活动,光靠五年一次或十年一次的盛大祭典或庆祝活动是不够的,而是要每年的定时、定点,提供各色各样的文化观光之旅。定时的话,每年应该有固定时间,期间订为一周或两周乃至一个月,最好的时间是暑假或寒假时间;定点的话,可选建阳市或武夷山市,两市可以推出各别朱子文化活动,时间不要重叠。除此之外,要配合的许多配套措施,包括观光饭店的配合、导游素质的再教育、发行各类有关朱子文化的商品(如将朱子的诗词印制运用在朱子餐、朱子杯、朱子馆、朱子智慧笔、朱子饼、朱子衣服、朱子戏剧、朱子茶、朱子故事….)、规划朱子文化活动的参观路线(如朱子之路就是一项最好的参观路线),让游客举目所见,都离不开朱子的诗词文化,沈浸在无所不在的朱子文化的洗礼中。现在,闽北各地的朱子活动,是各搞各的,缺乏将朱子文化作为一个通贯性的祭典或庆典活动,故看起来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格局,将来朱子文化节若要迎向世界性,则需要整合且提出全盘的朱子文化节的规划,打通任督二脉,使筋脉与气血相通,朱子文化节方能生机勃勃地准备迎向全世界。而朱子之路的活动正可以说为这样的“朱子文化节”作一个前导的工作,因为它连续四年以来都定时也定点的一项实践文化活动,也渐渐立下一个文化品牌。
  路,是人走出来的,如今有桃李有之,是否能成为蹊径,以上四个必要,提供当局省思。(张崑将: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秘书长)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崑将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