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朱子史学思想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862
颗粒名称: 七 朱子史学思想的影响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262-265
摘要: 朱子建立的完整的义理史学理论体系,当时只是“一家之言”,甚至在“庆元党禁”时还被禁止传播。但随着朱子被“圣人化”的过程,他的理学价值被帝王们逐渐认识,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对南宋后期及元明清影响极大。
关键词: 朱子 史学思想 影响

内容

朱子建立的完整的义理史学理论体系,当时只是“一家之言”,甚至在“庆元党禁”时还被禁止传播。但随着朱子被“圣人化”的过程,他的理学价值被帝王们逐渐认识,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对南宋后期及元明清影响极大。
  朱子的史学思想对南宋后期学者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朱子门人张洽、廖德明、刘爚、曹彦约、吴仁杰、陈宓、赵汝谈、王遇、郑可学等人均撰有史著;③还有一些门人有史学考证著述,门人文集中有史学内容者也不乏其人,如叶适序杜旝《粹裘集》:“此文自经史诸子皆有论辩,学之博矣”①;潘植“尤嗜史学,上下数千年,贯穿出入”②,都可充分说明朱子的史学思想对其门人有深刻的影响。朱子的史学思想对王应麟、黄震、王柏等人也有影响。至于陈均“用朱子《纲目》义例,提要备言,辑成《宋编年举要》《备要》二书”③、黄仲炎撰《春秋通说》“大旨宗朱子《春秋》无褒贬之说”④,都可见朱子“以理阐史、以史证理”的史学思想在南宋后期的影响。当然,这仅是对学者起到影响,而不是对官修史书起到直接影响,这与元明清三代是不同的。其实,理宗之后,理学被平反,程朱先后被供入孔庙,朱子恢复了“纯儒”“大儒”的名誉,儒臣为帝王“进讲”朱子的《资治通鉴纲目》,如徐元杰⑤、徐鹿卿⑥等人的著作中便有明确记载,但是不能说此时朱子的理学思想已经成为官方思想。
  宋末元初,经过赵复、许衡等人的大力宣扬,朱子的理学思想始在北方地区传播;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元朝科举“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⑦,至延祐二年(1315)开科取士,从此确立了程朱理学的官学地位。朱子的史学思想也由此有了广泛的影响。如杨维桢主张撰写史书应以“天理”“道统”作根据来区别正统与否,认为只有道统所在,才是“治统之所在”⑧;杨奂则认为正统之国必须“敦道义之本,塞功利之源”⑨,才可长治久安;元人赵居信撰《蜀汉本末》是“宗《资治通鉴纲目》之说,以蜀为正统”,而此书前有一序(作者佚名),声称:“朱子出而笔削《纲目》,有以合乎天道而当乎人心。”①这些言论都可看出他们受到朱子史学思想的影响。欧阳玄《进<宋史>表》中明确地表明:“矧先儒性命之说,资圣代表章之功,先理致而后文辞,崇道德而黜功利。书法以之而矜式,彝伦赖是以匡扶”②,十分清楚地表达了官修《宋史》受到朱子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朱子的史学思想在明清两代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明太祖、成祖都欣赏《资治通鉴纲目》,至“成化九年(1473)校勘《通鉴纲目》,上言:‘《纲目》一书,帝王龟鉴。陛下命重加考定,必将进讲经筵,为致治资也'”③。甚至一些帝王还将此书赠送其他国家,如宣德八年(1433)赐朝鲜国便有“五经”、“四书”、《性理(大全)》、《通鉴纲目》诸书”④,这里省略了其他各种书籍,却将《纲目》与四书五经相提并论,可见朝廷对该书的重视不在经书之下,赋予其举足轻重的地位。清康熙、乾隆两帝更是对《通鉴纲目》推崇备至。康熙不但下令将《通鉴纲目》译成满文,还亲自作序,声称朱子《通鉴纲目》“纲仿《春秋》,目仿《左氏》,义例森严,首尾条贯,足以示劝惩而昭法戒。煌煌乎典章之总会,而治道之权衡也”,甚至自称“于《纲目》一书,朝夕起居之时,循环披览,手未释卷”⑤;乾隆即位之初,便规定乡试、会试策题“必令详引《纲目》中事迹人物”⑥;乾隆还在修《明纪纲目》的诏书中宣称:《通鉴纲目》“书法谨严,得圣人褒贬是非之义。后人续修《宋元纲目》,上继紫阳,与正史纪传相为表里,便于检阅,洵不可少之书也。……应仿朱子义例,编纂《明纪纲目》,传示来兹”⑦。乾隆甚至称“《春秋》大义,《纲目》大法,实万世不易之准”⑧。他还专门作诗予以表彰:“三五以前迹沓茫,三五以后滋益详。编年事例自涑水,正纪褒贬推紫阳。列眉指掌示法戒,四千余年治乱彰。武帐几余一翻阅,岂因巡狩懈就将。但经触目心辄惊,不为博览供词章。”①正由于帝王定下“正纪褒贬推紫阳”的基调,大臣们也心领神会,乾隆元年(1736),主持山东乡试的吏部尚书汪由敦甚至出题中都明确点明“紫阳(史学)之心法”②,如此,朱子的义理史学成为学子谋取功名的工具,影响自然日益扩大! 需指出的是,朱子史学思想中的落后因素比合理因素更被后人重视。例如,朱子的正统论、强烈的义理道德观念等等深受后人推崇,而有关“势”“机”的看法、史体互补的观点、注重实证的治史手段、功过不掩的人物评价方法等等,却很少有人重视。究其原因当是朱子史学思想本身具有的浓厚理学色彩。朱子是宋代第一个以理学思想来完整地、全面地、深入地阐述史学思想的理论家,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来审视史学思想的各个侧面,确实有不少地方比“纯粹的”史学家要深刻得多,加之朱子是个博通今古的大学者,他在建构史学思想体系时,有不少精彩的论述、精辟的见解。遗憾的是,由于朱子力图以理阐史,从而使那些精彩而又精辟的见解淹没在“天理论”的汪洋大海之中,从而失去了应有的光彩,这正是其理学思想笼罩下的史学思想的悲剧所在!事实上,人们(包括后代统治者及学者)在论述一些具体问题时所涉及的朱子史学思想,绝大部分人是从理学角度去加以认识的,强调的多是一些糟粕,而忽视了朱子史学思想中一些有价值的地方。虽然这不能不说是与朱子史学思想本身的局限性有关,但责任不在朱子身上,而在那些神化朱子为圣人的权贵们的身上。

附注

③均见〔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六十九《沧州诸儒学案上》,第2245—2328页。这里所举的只是朱子门人所著史著的一部分。① 〔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六十九《沧州诸儒学案上》,第2310页。 ② 〔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六十九《沧州诸儒学案上》,第2291页。 ③〔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四十九《晦翁学案下》,第1597页。 ④〔清〕孙诒让:《温州经籍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⑤ 〔宋〕徐元杰:《楳埜集》卷一《七月十三日进讲》:“晚讲进读《通鉴纲目》”、《甲辰九月十六日进讲》:“晚讲读《通鉴纲目》”的记载,宋集珍本丛刊本。 ⑥〔宋〕徐鹿卿:《清正存稿》卷四《十一月乙未进讲》:“手记云:‘读《纲目》晋安帝隆安三年,”云云,显然亦是进讲有《纲目》内容。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黄时键点校:《通制条格》卷五《学令·科举》,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9页。 ⑧〔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三《正统辩》,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元〕杨奂:《正统八例总序》,载〔元〕苏天爵编:《元文类》卷三十二,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420页。 ①〔元〕赵居信:《蜀汉本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元〕欧阳玄:《圭斋文集》卷十三《进<宋史>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六十三《谢铎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45页。 ④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二十《朝鲜传》,第5547页。 ⑤《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五十《康熙三十年正月至三月》,《清实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66页。 ⑥《清高宗实录》卷十九《乾隆元年五月下》,《清实录》第九册,第474页。 ⑦《清高宗实录》卷九十八《乾隆四年八月上》,《清实录》第十册,第486页。 ⑧《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四十三《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上》,《清实录》第二十三册,第309页。 ① 〔清〕高晋等:《钦定南巡盛典》卷二《读<通鉴纲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他尚有数篇诗作,亦表现乾隆对该书所含“义理”的肯定。 ②〔清〕汪由敦:《松泉集》卷六《丙辰科山东乡试策问第五道》之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