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史传之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809
颗粒名称: 3.史传之教
分类号: B244.7;G40-09
页数: 3
页码: 185-187
摘要: 朱子施教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相对于四书之教与六艺之教而言,是经学教育的辅助部分,观史之治乱兴亡,论历史人物的善恶正邪,考典章制度的成败得失,不仅是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问,而且深含人格教育的价值。朱子施教,主张学习者穷经观史以求义理,以经为本,治经必及与史。②“贯穿百氏及经史,乃所以辨验是非,明此义理。”⑥先经后史,经本史末、经内史外,治经必兼及史,是朱子史传之教的特点。⑧他在《答江梦良》中则明确指出: “且得多读经史,博通古今。”“若未读彻《论》《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①可见,朱子史传之教不仅是通古今之变,更着意于明理做人。
关键词: 朱子 施教 教本

内容

朱子施教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相对于四书之教与六艺之教而言,是经学教育的辅助部分,观史之治乱兴亡,论历史人物的善恶正邪,考典章制度的成败得失,不仅是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问,而且深含人格教育的价值。朱子治学于著史、论史与考史均有成就,而其论史,则在论治道、心术、人才与世风诸方面多有卓识,且能“广摭史传,以经义贯通之”,精心编撰《资治通鉴纲目》,创辟新体编《伊洛渊源录》,又撰《八朝名臣言行录》《伊川年谱》等。《朱子语类》中记载朱子史学思想及史传教育的论述颇多,除四书五经的讨论中涉及的史传之外,论《本朝》的有七卷,论《历代》有三卷、论《战国汉唐诸子》一卷,还有在《论治道》《论取士》《论兵》《论刑》《论民》《论财》《论官》等卷中,都有论史及历史人物的内容,这都是朱子及其门人、后学在教学过程中有关史传之教的实录。朱子施教,主张学习者穷经观史以求义理,以经为本,治经必及与史。他说:“须培壅根本,令丰壮。以此去理会学。三代以下书,古今世变治乱存亡,皆当理会。”①“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②“贯穿百氏及经史,乃所以辨验是非,明此义理。”③他又认为史有鉴戒作用,因为“善善恶恶,是是非非,皆着存得在那里”④,因此,基于本末兼备、体用皆尽、内外合一的精神,主张以史传之教辅助四书五经之教。朱子在《福州州学经史阁记》中指出:“其所以必曰读书云者,则以天地阴阳事物之理,修身事亲齐家及国,以至于平治天下之道,与凡圣贤之言行,古今之得失,礼乐之名数,下而至于食货之源流,兵刑之法制,是亦莫非吾之度内,有不可得而精粗者。若非考诸载籍之文,沉潜参伍,以求其故,则亦无以明夫明德体用之全,而止其至善精微之极也。”⑤他在《学校贡举私议》中也说:“至于诸史,则凡该古今兴亡治乱得失之变,时务之大者,如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世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则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而皆可为当世之用矣。”⑥先经后史,经本史末、经内史外,治经必兼及史,是朱子史传之教的特点。朱子在《答吕伯恭》中说:“为学之序,为己而后可以及人,达理然后可以制事。故程夫子教人,先读《论》《孟》,次及诸经,然后看史,其序不可乱也。”⑦他在《答敬夫》中也说:“大率学者须更令广读经史,乃有可据之地。然又非先识得一个义理蹊径,则亦不能读。”⑧他在《答江梦良》中则明确指出: “且得多读经史,博通古今。”⑨在教学中,朱子常向门人谈论读史之法,如他说:“先读《史记》及《左氏》,却看《西汉》《东汉》及《三国志》。次看《通鉴》。”“先看《论》《孟》《中庸》,更看一经,却看史,方易看。先读《史记》,《史记》与《左传》相包。次看《左传》,次看《通鉴》,有余力则看全史。”“若未读彻《论》《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凡观书史,只有个是与不是。观其是,求其不是;观其不是,求其是,然后便见得义理。”①可见,朱子史传之教不仅是通古今之变,更着意于明理做人。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