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艺之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807
颗粒名称: 1.六艺之教
分类号: B244.7;G40-09
页数: 3
页码: 181-183
摘要: 朱子施教所确立的基本课程,相对于四书之教而言,是儒家立教的传统教育内容。六艺之教的六艺有两种涵义:一是“教之以事为主”的小学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乐经》(佚失),《诗》《书》《礼》《易》《春秋》汉唐以来一直是政府所立的太学教本,并称“五经”。朱子治学、立教的基本精神是守先以待后,继往而开来,因此,他对儒家教育传统的六艺之教有所继承和发展。尽管朱子毕生精力关注的重点是四书之学,但也未忽视传统的六艺之学。朱子抱“温故而知新”的理念,将“六艺”的研究与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朱子治经学多创辟深通之见,而在教学过程中,又常将自己的研究心得讲出来与门人、弟子交流。
关键词: 朱子 教育思想 六艺之教

内容

朱子施教所确立的基本课程,相对于四书之教而言,是儒家立教的传统教育内容。六艺之教的六艺有两种涵义:一是“教之以事为主”的小学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二是“教之以理”为主的大学课程,有《诗》《书》《礼》《乐》《易》《春秋》。《乐经》(佚失),《诗》《书》《礼》《易》《春秋》汉唐以来一直是政府所立的太学教本,并称“五经”。朱子治学、立教的基本精神是守先以待后,继往而开来,因此,他对儒家教育传统的六艺之教有所继承和发展。尽管朱子毕生精力关注的重点是四书之学,但也未忽视传统的六艺之学。朱门后学(黎靖德)编纂的《朱子语类》中“四书”在先,有五十一卷;“五经”与“乐”(古今)在后,二十七卷,体现了“四书之学”替代“五经之学”占主导地位的趋势。但就朱子本身立教的范围与内容看,“六艺之教”不仅要保留,而且要开拓新意。朱子抱“温故而知新”的理念,将“六艺”的研究与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朱子治经学多创辟深通之见,而在教学过程中,又常将自己的研究心得讲出来与门人、弟子交流。《朱子语类》中有关《易》《尚书》《诗》《春秋》《仪礼》《周礼》《小戴礼》《大戴礼》、冠、昏、丧、祭、杂仪及乐(古今)的教学实录,皆是朱子亲自实行六艺之教的具体例证。朱子编撰的《诗序辩说》《家礼》《古今家祭礼》《诗集传》《周易本义》《易学启蒙》《周易参同契考异》等,都是朱子治经学的学术成果;后人编辑的《朱子经说》《朱文公易说》《朱子书说》等,汇集了朱子治经与教经的言论,皆可视为朱子六艺之教的见证。
  与汉、唐诸儒的六艺之教相比较,朱子六艺之教颇有自己的特点。一是重视小学“六艺之教”与大学“六艺之教”的区别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提倡教育的有序性、连续性。朱子说:“艺是小学工夫。”①“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②他释《论语·雍也》“游于艺”说:“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在《大学章句序》中,朱子也说: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十又五年后入大学者则“教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③朱子认为:“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小学辑说》)“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④相比较而言,小学的“六艺之教”,侧重于技艺或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而大学的“六艺之教”,是使学习者由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侧重于义理的理解与德性的陶冶。朱子说:“古人自小时习乐,诵《诗》,学舞,不是到后来方始学《诗》,学礼,学乐。”⑤但所学的乃侧重于技艺,至于高级的典籍《诗》《书》《礼》《春秋》《易》,即五经的教学,则为大学的课程。重视六艺之教的顺序与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连续性,是朱子六艺之教的特点之一。二是抉发六艺的人文内涵与精神价值,使六艺之学成为明体达用、进德修业的实学。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⑥此为孔子对人性不同侧面的理解,《礼》是对人社会性的理解,《乐》是对人的艺术性的理解,《诗》亦如此,《书》是对人政治性的理解,《春秋》是对人历史性的理解,《易》是对人超越性的理解。朱子的经学思想承续了孔子的六艺之教的传统精神。他说:“今之谈经者,往往有四者之病:本卑也,而抗之使高;本浅也,而凿之使深;本近也,而推之使远;本明也,而必使至于晦,此今日谈经之大患也!”①朱子以“六经”为教,自觉地纠正此四病,而使六艺之教真正达到人文化成的目的。三是朱子会通理学与经学,既尊重汉唐诸儒训诂注疏旧法,力戒“脱略章句,陵藉训诂,坐谈空妙”(《中庸解序》),又就五经本文来解出所蕴道理,与濂、洛、关诸家治经精神相通。朱子说:“《近思录》好看。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②四子,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是北宋理学代表人物,以理学为五经阶梯,足见会通理学与经学之意。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