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求仁之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744
颗粒名称:
(三)求仁之方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23-125
摘要:
本文内容包括1.以克己复礼求仁,2.以爱求仁,3.以敬求仁。
关键词:
朱子
哲学
仁之方
内容
朱子说:“孔门之学,所以必以求仁为先。盖此是万理之原,万事之本。”④但是,朱子也指出,伊川说仁时,曾将圣贤所言仁处类聚起来看,但是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朱子认为,古人言语,可能各随所说见意,那边自如彼说,这边自如此说,因此,要这样一来比并不可取。所以,他一再强调,求仁需要付诸实践来消除人身上存在的不合仁的形态,并且用功愈深厚,与仁体就愈接近。强调“仁”与具体的人之间的关联,如“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细看此语,却是‘人’里面带着‘仁’字过来”。朱子以爱言仁,上基于天地生物之心,使学者免于虚静。
1.以克己复礼求仁朱子在《仁说》中论证了天地生物之心落到人生界则为人心之仁。人心之仁,无所不备,体而存之,是一切正义美好的源头,也是公平正义的根本。但是,个体生命在追求美好幸福的同时,也必须考虑世上其他复杂之个体生命,遵循克己复礼的求仁之方,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成就整体的仁爱社会。他说: 圣人告人,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之类,无非言仁。若见得时,则何处不是全体?何尝见有半体底仁!但“克己复礼”一句,却尤亲切。① 从朱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仁者必先克己,克己则公,公则仁,仁则爱矣。只有践行克己复礼,循必然之理,做当作之事,居处恭,执事敬,此心才是爱人利物之心,才是真正的仁心。
2.以爱求仁在仁与爱的关系上,朱子主张仁与爱是体用关系,是未发已发关系,并强调了爱不是仁,爱之理才是仁。如果单说仁而不知有爱,操存涵养之功就会被忽略,仁之学说也会成为空中楼阁而无法捉摸,因此,在求仁中不可离了爱来说仁。朱子说: 以爱论仁,犹升高自下,尚可因此附近推求,庶其得之。② 仁主于爱,而爱莫切于事亲;义主于敬,而敬莫先于从兄。故仁义之道,其用至广,而其实不越于事亲、从兄之间。盖良心之发,最为切近而精实者。有子以孝弟为为仁之本,其意亦犹此也。③ 朱子十分强调“爱”在“仁说”中的重要性,但是,他觉得“爱”必须从最亲的人开始,自亲亲而仁民,自仁民而爱物。因此,这样一种“爱”实际上是一种有等级和差异的爱。在当时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特定社会环境下,这种“仁爱”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3.以敬求仁 “敬”的理论也是把握朱子仁说的关键。朱子说:“别纸所论敬为求仁之要,此论甚善。”由于“仁”的境界本身就是一个意义世界或审美世界,人们向往它、敬畏它,因此,以“敬”求“仁”既是一种境界,也是求“仁”的功夫,是境界与功夫的融合体。只有对天理专注纯一,在个人的德性修养方面才不会存在丝毫的放纵与懈怠,最后才能达到人生理想的“仁”的境界。
同时,朱子也特别注重“知敬双进”之功夫,强调“人能存得敬,则吾心湛然,天理粲然,无一分着力处,亦无一分不着力处”①。这样通过“敬”的修行使人心可以更接近于天理,接近于仁。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