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
唯一号: | 130820020210000735 |
颗粒名称: | (一)朱子仁论的历史背景 |
分类号: | B244.7 |
页数: | 2 |
页码: | 117-118 |
摘要: | 提及何为“仁”,历代的儒家学者对此问题多有辨析,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致。孔子罕言性与天道,《论语》中记载了“问仁”七处,但孔子均答以为仁之术,或者对仁做出描述性的阐述——“刚、毅、木讷近仁”。虽然每次回答都不一样,但其对仁的讨论始终是围绕着人这个中心来展开。孟子发挥孔子“仁”的思想,为仁找到了存在的场所:“仁也者,人也”,并进一步推导出“四端”与“四德”之说,扩充了仁的内涵。汉儒论仁,或是仅仅停留在气化的层面,而忽略其与人的本质的联系,或是采取文字、训诂的方式,将仁外化为纯粹的知识。这也成为朱子仁学思想的基调。在与吕祖谦磋商后,他将《仁说》进行最后的修订,完成了仁学的本质化与系统化。 |
关键词: | 朱子 仁 历史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