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之为先,行之为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697
颗粒名称: 1.知之为先,行之为后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
页码: 80
摘要: 所谓知,除指人的主观认识能力以外,还指通过认识而得到的知识,以及道德意识等;所谓行,指实行、践履、行为等。在知行先后问题上,朱子继承程颐知先行后,知而后行的思想,明确主张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朱子之所以提出“知之为先,行之为后”的思想,是因为他看到在认识过程中只有先认识到事物的道理,才能按此道理去行,否则所行必不合于理。“人于道理不能行,只是在我之道理有未尽耳。不当咎其不可行,当反而求尽其道。”知和行虽有先后之分,然而先知自然转化为后行,这是自然而然,不须勉强的。故朱子对知之在先看得比较重,既反对行先知后的思想,亦不赞成知行无先后之分的见解。
关键词: 朱熹 哲学思想 知行先后

内容

所谓知,除指人的主观认识能力以外,还指通过认识而得到的知识,以及道德意识等;所谓行,指实行、践履、行为等。在知行先后问题上,朱子继承程颐知先行后,知而后行的思想,明确主张知之为先,行之为后。他说:“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之中以观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①又说:“致知力行,论其先后,固当以致知为先。”②朱子之所以提出“知之为先,行之为后”的思想,是因为他看到在认识过程中只有先认识到事物的道理,才能按此道理去行,否则所行必不合于理。“人于道理不能行,只是在我之道理有未尽耳。不当咎其不可行,当反而求尽其道。”③道理固然本来具有,但通过知才能认识到,所以先须知理,然后再力行。之所以不能行,在于未先知,所以要先求知以尽其道,并且“既知则自然行得,不待勉强,却是知字上重”④。知和行虽有先后之分,然而先知自然转化为后行,这是自然而然,不须勉强的。故朱子对知之在先看得比较重,既反对行先知后的思想,亦不赞成知行无先后之分的见解。这是朱子在知行先后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