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心性的联系与区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686
颗粒名称: 3.心性的联系与区别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73-75
摘要: 心性关系问题是朱子“心统性情”论阐述的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朱子既肯定心性的联系,又强调二者的区别,主心性二元说,认为心性有别,不是一物,否定道德理性与主体直接同一,心性各自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具有独立性而不可混同。朱子反对把主体本体化和把道德理性主体化的心性同一的倾向,强调与主体相连的道德理性超越主、客体之上。这一方面是为了给儒家伦理提供本体论的哲学依据,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批佛,以心性二元来否定佛教的心性一元。⑤说明性是心之体,内在于心中,心是性存在的居所。朱子指出“心有善恶,性无不善”②。
关键词: 朱熹 心性区别 心性的联系

内容

心性关系问题是朱子“心统性情”论阐述的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朱子既肯定心性的联系,又强调二者的区别,主心性二元说,认为心性有别,不是一物,否定道德理性与主体直接同一,心性各自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具有独立性而不可混同。朱子反对把主体本体化和把道德理性主体化的心性同一的倾向,强调与主体相连的道德理性超越主、客体之上。这一方面是为了给儒家伦理提供本体论的哲学依据,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批佛,以心性二元来否定佛教的心性一元。
  (1)心性的联系朱子强调心性双方的联系,他说:“心与性如何分别?……此两个说着一个,则一个随到,元不可相离,亦自难与分别。舍心则无以见性,舍性又无以见心。”①认为心性不可分离,双方缺一不可。指出心性相通,“心只是一个性,性只是有个仁义礼智”②。反对把二者的区别看得太重,使心性互相脱离而各不相干。他说:“但论心与性字,似分别得太重了,有直以为二物而各在一处之病。要知仁义之心四字便具心性之理,只此心之仁义即是性之所为也。”③指出论心之仁义便是性,论仁义之性便具于心中。由于在朱子“心统性情”的思想里,性是心之体,所以他主张把心性问题与“心统性情”联系起来看,“但亦须更以‘心统性情’一句参看,便见此心体用之全”④。朱子把心性的联系作了形象的比喻:心有如皮子,性有如馅子,性具于心中,就像馅子包在皮子里一样,不可分离。他说:“心以性为体,心将性做馅子模样。”⑤说明性是心之体,内在于心中,心是性存在的居所。
  (2)心性的区别朱子认为心性二分,存在着区别,不可视为一物。心性的区别表现在,心是虚灵之物,性是实体;心有知觉,性无知觉。他说:“心与性自有分别。灵底是心,实底是性。灵便是那知觉底。”⑥在回答“灵处是心,抑是性?”的问题时,他说:“灵处只是心,不是性,性只是理。”⑦明确否定性有虚灵知觉和意识,把主观认知功能单独归之于心,主张把有知觉的主体虚灵之心与无知觉的实有之性区别开来。
  心性的区别还表现在,性以仁义礼智为内容,从本质上讲,性为善;而“心是动底物事,自然有善恶”①。朱子指出“心有善恶,性无不善”②。由于心有善有恶,所以须以道心主宰人心,才能去恶从善。此外,心为主宰,性被心管摄,也是心性之别的表现。
  在心与性的关系上,朱子既看到二者的联系,又强调二者的区别,认为心性“不可无分别,亦不可太说开成两个”③。由于朱子以性为理,其心性关系与心理关系有类似之处。
  朱子在继承吸取、批判改造前人思想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以“心统性情”思想为纲领的心性论,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见解,充分体现了朱子哲学的特点,把中国哲学心性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