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自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312
颗粒名称: 1.学生自学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49-52
摘要: 自学为主,这几乎是宋代所有书院的通例,考亭沧洲精舍也不例外。朱子对从学门人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自学的经历。朱子《沧洲精舍谕学者》一文,便是一篇鼓励和要求学生自学的演讲稿。他以北宋苏洵发愤读书,自学成才的事迹为例,对其“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贤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的苦读精神极为赞赏;但对其“但为欲学古人,说话声响”“皆只是要作好文章,令人称赏而已”的目的则不敢苟同。门人辅广后来将此归纳为六条,后人通常称为“朱子读书六法”。
关键词: 朱熹 教学方法 自学

内容

自学为主,这几乎是宋代所有书院的通例,考亭沧洲精舍也不例外。朱子对从学门人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自学的经历。朱子《沧洲精舍谕学者》一文,便是一篇鼓励和要求学生自学的演讲稿。他以北宋苏洵发愤读书,自学成才的事迹为例,对其“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贤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的苦读精神极为赞赏;但对其“但为欲学古人,说话声响”“皆只是要作好文章,令人称赏而已”的目的则不敢苟同。因此,他要求门人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按苏洵的自学方法——以二三年为期,正襟危坐,将《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及《诗》《书》《礼记》,程、张诸书分明易晓处,反复读之,更就自己身心上存养玩索,著实行履。①在学生自己学习、钻研、体会、践履的基础上,老师加以诱导,并“证其所得而订其谬误”②。这与朱子对门人沈僴所说也是一致的: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③对自学的方法,朱子在教学中曾经有过系统的传授,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要,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④门人辅广后来将此归纳为六条,后人通常称为“朱子读书六法”。
  一是循序渐进。朱子曾举《论语》和《孟子》二书为例说,须先读《论语》,而后读《孟子》。读通了一书,而后再读另一书。以一书而言,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也是先后有序而不可乱。“凡读书,须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覆紬绎玩味。”①其要求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则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②。
  二是熟读精思。即在熟读的基础上加以认真思考。他认为“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③。“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子细。”④他对熟读的要求是“使其(指书本——编者注)言若出乎吾之口”;对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只有这样读书,方能有所收获。
  三是虚心涵泳。要求读书须虚心。“虚心,则见得道理明。”所谓“涵泳”,则是仔细玩味,反复体察之意。他以读《论语》为例说:“《论语》一日只看一段,大故明白底,则看两段。须是专一,自早至夜,虽不读,亦当涵泳常在胸次,如有一件事未了相似,到晚却把来商量。”⑤辅广因读《论语》太快,朱子告诫他:“若如此看,只是理会文义,不见得他深长底意味。所谓深长意味,又他别无说话,只是涵泳久之自见得。”⑥四是切己体察。要求在读书中,要将书中所说的道理,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即所谓“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⑦,做到“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①。所以,朱子对陈淳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以手自指)推究。”②五是着紧用力。即以坚持不懈、勤奋刻苦的精神读书。朱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读书“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捲将去!”“如撑上水船,方平稳处,尽行不妨。及到滩脊急流之中,舟人来这上一篙,不可放缓。”③六是居敬持志。“居敬”指的是居敬穷理,意为修身涵养与探寻物理相互促进。“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④“持志”则强调要立定志向,始终不渝。

附注

①〔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沧洲精舍谕学者》,《朱子全书》第24册,第3593—3594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沧洲精舍谕学者》,《朱子全书》第24页,第3594页。 ③〔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三《学七·力行》,第223页。 ④〔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四《行宫便殿奏札二》,《朱子全书》第20册,第668页。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一《学五·读书法下》,第189页。 ②〔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读书之要》,《朱子全书》第24册,第3583页。 ③〔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学四·读书法上》,第168页。 ④〔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学四·读书法上》,第170页。 ⑤〔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九《论语一·语孟纲领》,第434页。 ⑥〔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九《论语一·语孟纲领》,第434页。 ⑦〔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学四·读书法上》,第161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九《朱熹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769页。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一《学五·读书法下》,第181页。 ③〔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八《学二·总论为学之方》,第137页。 ④〔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九《学三·论知行》,第150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子文化大典介绍了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 朱子文化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关于构建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的理论学说。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为构建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历史根据,这就是儒家的“道统”。二者共同构成了朱子文化的所有内容,涵括了儒家的哲学及其历史文化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