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鹿洞书院受学的学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101
颗粒名称: 在白鹿洞书院受学的学者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3
页码: 207-209
摘要: 从淳熙六年三月至淳熙八年四月,大约有近百名学者向朱熹问学或聆听大儒的教诲。朱熹作为白鹿洞的新洞主,在主持白鹿洞书院一年半的时间里,给四方而来的学者讲学,对“诸生质疑问难,诲诱不倦。退则相与徜徉泉石间,竟日乃反”。其中的中坚力量蔡元定、杨方、黄灏、武臣张彦先(致远),后来在韩侂胄执政的庆元间被列入庆元党籍而遭受打击。北宋五子中,周敦颐是被朱熹推崇且得以亲临其讲学之所直接拜谒其遗像的唯一者。从朱熹教育历程来划判,此期的书院建设与讲学活动,无疑是朱熹教育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关键词: 朱熹 白鹿洞书院 儒家

内容

从淳熙六年三月至淳熙八年四月,大约有近百名学者向朱熹问学或聆听大儒的教诲。朱熹作为白鹿洞的新洞主,在主持白鹿洞书院一年半的时间里,给四方而来的学者讲学,对“诸生质疑问难,诲诱不倦。退则相与徜徉泉石间,竟日乃反”。
  我们对朱熹文集、白鹿洞书院志、各地方志和庐山金石志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有包定、包扬、包约、蔡念成、蔡元定、曹建、曹彦纯、曹彦约、陈士直、陈秬、陈秠、陈克己、陈祖永、程端蒙、邓绹、邓絅、丁克、段钧、傅公弼、冯琦、郭植、胡泳、胡莘、胡子先、胡仲开、黄榦、黄灏、金朋悦、金去伪、李吕、李燔、李秉文、李辉、李深之、李埜、林用中、林允中、林夔孙、刘贲、刘清之、刘尧夫、刘孟容、刘允迪、刘仁季、吕炳、吕熠、吕焘、吕炎、吕焕、彭蠡、彭浔、彭方、彭楼、祁真卿、盛璲、万人杰、汪清卿、王阮、王光朝、王瀚、王仲杰、吴兼善、吴唐卿、许子春、熊兆、薛洪、严敬、杨方、杨三益、叶永卿、于革、余隅、余大雅、余洁、余宋杰、余琦、俞洁己、俞子寿、赵希汉、赵子明、张彦先、张扬卿、周谟、周仲亨、周仿、周颖、周颐、周得之、周伯熊、周直卿、僧志南;以及朱熹次子朱埜、小儿子朱在、外甥魏愉等,在南康军追随朱熹或问学于白鹿洞书院。朱熹要求门生探讨儒家学说,不要花精力谈论佛老之学,写诗以告诫:“诸郎有志须精学,老子无能但欲眠。多少个中名教乐,莫谈空谛莫求仙。”参与白鹿洞书院建设与管理的朱熹的僚属杨王休、杨大法、杨日新、王仲杰、毛大年、赵胜、郭坚,也是边工作边问学。这些学者来自福建、江西、浙江、河南、安徽等不同地区,后来又分散到各地,或从政,或从教,对朱熹理学思想的宣扬与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的中坚力量蔡元定、杨方、黄灏、武臣张彦先(致远),后来在韩侂胄执政的庆元间被列入庆元党籍而遭受打击。
  淳熙八年二月,陆九渊率其门生路谦亨、陆麟之、朱克家、周清叟、熊鉴、胥训实等数人从金溪到南康军访朱熹,朱熹则尽地主之谊,请陆九渊上白鹿洞书院开讲座。陆九渊在淳熙二年鹅湖之会之后,通过门生、陆九龄等作前导,与朱熹进行联系,当九龄死后,九渊主动到南康拜见朱熹,并请朱熹为其亡兄书写《墓志铭》。朱熹请陆九渊上白鹿洞书院开讲,陆氏讲论《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讲得透彻精彩,获得朱熹赞赏,当即表示要留下陆九渊的《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刻石纪念。
  淳熙八年闰三月二十八日,朱熹任满两周年离任,朝廷依陈俊卿、周必大之荐,除朱熹为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朱熹领旨拜命,率领刘清之、张扬卿、王阮、周颐、林用中、赵希汉、陈祖永、祁真卿、吴兼善、许子春、胡莘、王光朝、余隅、陈士直、黄榦、张彦先、僧志南和书院诸生向庐山山北进发,到了太平兴国宫,有江州州学教授翁名卿同游,欧景文和二十多名诸生一起来迎,四月六日到达濂溪书堂,朝拜周敦颐遗像,周敦颐的曾孙周正卿、周彦卿、玄孙周焘设宴款待。朱熹在途与登堂的演说,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白鹿洞书院讲学的延伸。
  北宋五子中,周敦颐是被朱熹推崇且得以亲临其讲学之所直接拜谒其遗像的唯一者。这当然是受限于赵宋江山的沦陷,南宋之人无法越过战事区直接到中原行祭祀活动,只有遥祭以寄托精神之不灭。我们还可以结合朱熹的大量著作来看朱熹对道学开山祖的敬仰之情。
  由此可以看出,朱熹在担任南康军知军期间,率先修复白鹿洞书院,招收生徒,聘请教师,制订学规,奏请赐额,征集图书,增置学田,亲自讲学,以儒家传统思想教育学者,受众甚多,这也使得白鹿洞书院成为办学的典范,特别是《学规》,影响更见深远。
  从朱熹教育历程来划判,此期的书院建设与讲学活动,无疑是朱熹教育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儒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