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之会的前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093
颗粒名称: 鹅湖之会的前奏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3
页码: 182-184
摘要: 吕祖谦致书朱熹云:大约有吕祖谦、潘景愈、朱熹、刘珫、刘玶、范瑄、魏恪、徐周宾、王光朝、蔡元定、何镐、詹体仁、范念德、连崧、徐文臣等人常在一起游赏、讲论。朱熹与吕祖谦共读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大量遗作。朱熹与湖南、江西、浙江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而与抚州金溪陆九渊兄弟却未正面接触,对其不好立文字的心学尚不明了,它体现在陆九渊以朱熹之学为支离、朱熹以陆九渊之学为禅学,吕祖谦考虑到朱与陆的学术观点有异同,这是由于吕祖谦与金溪的陆氏兄弟往来多,乾道九年秋间陆九龄还到婺州拜访过吕祖谦。
关键词: 朱熹 隆冈 书院

内容

早在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吕祖谦致书朱熹云:“抚州士人陆九龄子寿,笃实孝友,兄弟皆有立。旧所学稍偏。近过此相聚累日,亦甚有问道四方之意。”相处真乃其乐融融。在这个美好的夏日里,大约有吕祖谦、潘景愈、朱熹、刘珫、刘玶、范瑄、魏恪、徐周宾、王光朝、蔡元定、何镐、詹体仁、范念德、连崧、徐文臣等人常在一起游赏、讲论。
  在寒泉精舍,朱熹与吕祖谦共读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大量遗作,择取其中精华,编成《近思录》一书。在此之前,朱熹与湖南、江西、浙江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特别与张栻、吕祖谦的学术交流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与抚州金溪陆九渊兄弟却未正面接触,对其不好立文字的心学尚不明了,而学术观点已露矛盾对立的势头,它体现在陆九渊以朱熹之学为支离、朱熹以陆九渊之学为禅学,所存在的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吕祖谦考虑到朱与陆的学术观点有异同,想让他们会归于一,于是自告奋勇地承担了桥梁的作用。这是由于吕祖谦与金溪的陆氏兄弟往来多,乾道九年秋间陆九龄还到婺州拜访过吕祖谦,给吕祖谦留下有问道四方之意的好印象,淳熙元年陆九渊也往婺州拜访吕祖谦,于是吕祖谦愿意出面进行斡旋,给朱熹与陆九渊兄弟相见创造条件,在所通书信中确定具体日期在铅山鹅湖寺相会。次年即淳熙元年,朱熹给祖谦胞弟吕祖俭回信时云:“近闻陆子静言论风旨之一二,全是禅学,但变其名号耳。竞相祖习,恐误后生。恨不识之,不得深扣其说,因献所疑也”。到了淳熙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吕祖谦偕弟子潘景愈从浙东婺州起程入闽访朱熹,四月一日到达建宁府崇安县五夫里,与好友朱熹相见。朱熹先带领吕祖谦等人游刘氏庄园、报本庵、密庵、五夫社仓,然后到建阳寒泉精舍,住一个半月。此间相互汇报自己的学问进展,开诚布公地探讨学问。他们讨论的问题非常广泛,在很多方面达成了共识。他们志趣相投,淳熙二年五月十六日,吕祖谦、潘景愈、朱熹、蔡元定、何镐、詹体仁(张元善)、范念德、连崧、徐文臣一行师友弟子从寒泉精舍出发,过崇安,游武夷,游览武夷丹山碧水,五月廿一日朱熹于武夷山六曲响声岩摩崖题刻载九人之履后,五月末翻越高高的分水关,直赴鹅湖寺。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