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整顿南康军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086
颗粒名称: 朱熹整顿南康军学
分类号: G40-09;B244.7
页数: 3
页码: 170-172
摘要: 朱熹于四月到达南康军后,此长吏教化不明之责也“朱熹全力整顿南康军的学校、完善教育制度,向士子灌输儒家思想以对抗佛老思想的影响,朱熹连续发布《知南康榜文》、《知南康牒文》。整修位于星子县的福星门内的南康军学。申乞以泗水侯(伯鱼)从祭孔子,把周敦颐的画像挂在堂正中,朱熹又招学者入学,朱熹还敦请临江军新淦县尉为南康军军学傅道堂主盟文社教授”朱熹还敏锐地观察到异端的潜在危害,北宋诸帝王尊孔崇儒。宋太宗不但设立译经院。还赐译经院匾额,命选童子五十人入院学习梵文、梵学,还劝告宰相学佛“
关键词: 朱熹 南康军 教育制度

内容

朱熹于四月到达南康军后,看到“诵弦之声寥寥旷绝”,认为是“此长吏教化不明之责也”。为了砥砺士风,振作学风,朱熹全力整顿南康军的学校、完善教育制度,向士子灌输儒家思想以对抗佛老思想的影响。四月间,朱熹连续发布《知南康榜文》、《知南康牒文》,下教三条,以养民力,敦风俗,砥士风。至淳熙七年三月,整修位于星子县的福星门内的南康军学,申乞以泗水侯(伯鱼)从祭孔子。朱熹整顿军学,立濂溪周先生祠于学宫,把周敦颐的画像挂在堂正中,以二程先生配祀,又立五贤祠。经过整饬,军学的面貌大为改观。朱熹又招学者入学,每四五日亲临军学讲学。朱熹“入学讲说。自《中庸、大学章句》之外,又出《太极讲义》一篇,以示学者”。此外,朱熹还敦请临江军新淦县尉为南康军军学傅道堂主盟文社教授,总司教条,每日讲书,次日复,三八出题,四九日纳课。择精勤者书考以示劝,无籍者给食,有籍者以次差补职事。其不率教者,则有规请贤父老,勉其子弟,努力从事于学。
  在此过程中,朱熹还敏锐地观察到异端的潜在危害。北宋诸帝王尊孔崇儒,又大力提倡佛道,宋太宗不但设立译经院,还赐译经院匾额“传经”,命选童子五十人入院学习梵文、梵学,还劝告宰相学佛。宋真宗即位不久即著《释氏论》,鼓动士大夫学佛。由此,佛教盛行,全国僧徒增至近四十万,女尼近六万。同时诏天下遍建天庆观,培植道徒,广集道教经典。僧道队伍的不断扩张,所占田地也越来越多。而各地官办学校却日趋凋敝。统治者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提倡儒佛道并重的结果,却使儒、佛、道三家产生了长期而激烈的斗争,民心不但没有向善,士心却不断沦丧,以致自毁长城,北宋在强虏的铁蹄下土崩瓦解。儒佛道三家的斗争,至南宋依然炽热。南康军民穷地荒,佛道影响遍及民间,家家诵经念佛,穷家子弃父母出家逃入空门,这是纲常败坏、人伦殄灭,故朱熹要敦厉风俗,首先利用《孝经》来化异俗、排异端。 朱熹常同学官讲论经旨,也亲自到学宫讲学,讲授《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在以举业为中心的办学模式中,显然这种做法很独特。但在南康军学就读的学子,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化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