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凤山

知识类型: 实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6020220000084
实物名称: 董凤山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56/001
起始页: 0471.pdf
类型:
分类号: K928.3
主题词: 山-名胜古迹-中国

实物简介

被人们誉为“人间仙境”的董凤山(董奉山),位于长泰县西北部,座落在长泰县的梁冈山与鼓鸣山之间,距岩溪镇仅数公里。自古以来,董凤山便以独特、迷人的自然景观与神奇、优美的传说,吸引着无数游客登临揽胜探幽。历代名人墨客也十分景仰这座山,并为它留下了不少吟咏诗篇,流传至今。其工词名句,更为董凤山增添了几分风雅、几分神秘,更令人景仰神往。 “翠巍巍注远眸”,不管从哪个角度眺望董凤山,映入眼帘的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图。由东南遥望,董凤山连绵的峰峦,有如凤凰展翅翱翔,倘遇晨暮时分,旭日东升或残阳如血之时,霞光映射在云雾缭绕的山峰,层林尽染,董凤山更象一只华丽的彩凤在祥云紫气中翩翩起舞,正如古人诗句所云:“彩凤开天涵紫光”。从西南远眺,董凤山酷似弥勒菩萨,正腆着能包容世间难容之事的大肚皮,安祥地坐禅,泰然地俯视芸芸众生。走近董凤山,又是另一番模样,董凤山五峰并峙,其形仿佛是哪位仙人不慎把笔架掉落于此,而化为酷似笔架的“五尖峰”。可以说,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使董凤山拥有独特、俊美的山体景观了。 董凤山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古木参天,百鸟争鸣,嘤嘤成韵,登山道旁野花似锦,香气阵阵。随着一年四季变化,花草树木纷呈姿色,令游人目不暇接。上了董凤山,最吸引游人目光的还是那些仪态万千、楚楚动人的岩石景观。山上岩石嶙峋,各呈奇姿,有的象柱,有的象剑,有的似屏风,有的似卧佛,有的如牛郎织女相望,有的如观音抱子相依,置身岩石间,宛如到了一个碧莲玉笋般的世界。三尖峰上有个龙船石,其形酷似龙舟,船头宛若龙首,一棵倒粘子树紧依岩石,犹如船帆。远望此景,游人无不赞绝。若有兴致登上龙船石,敞怀纳凉,看身边云海翻滚。这时,便令人觉得是驾舟乘风破浪行进,情趣盎然。在顶峰云雾缭绕处,有个棋盘石,传说是古代董凤真人在炼丹之余,与棋友对奕的地方,明清《长泰县志》对棋盘石也做了记载。 董凤山洞室深幽,水景奇胜,也十分诱人。山麓有个十八间石洞,由十来个洞室相连构成,洞道盘旋交错,幽邃难测。半山的花凤冠洞,洞顶是一块形似风冠的巨石,洞口宽敞,洞底倾斜,泉水绕洞流过。游人置身洞中可闻泉水激石叮咚作响,其韵悠悠扬扬,走出洞口视那泉水,积洼处水面如平镜,而水湍流时,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主峰西南侧有个月眉潭,古诗的“碧波涵月镜潭秋”即描述此景。潭形如弯弓,又似新月,面积近一亩,碧波微漾,潭边长着奇花古树,环境青幽,倘若于月夜赏此景更有情韵,天上月影倒映水中,于是,出现了“天地两弯月”或“弯月蕴圆月”的奇观。游人进出前或登山途中,可看到山南半岭有一悬崖瀑布,石崖陡峭,瀑布飞泻,极为壮观。更有奇趣的是绕道便可登攀抵达石崖顶,崖顶有个深水潭,积水甚多,水满潭时便沿石崖倾流而下,处身崖边,看流水由此直落,情趣确实非凡。 董凤山空气湿润,云环雾绕。长年累月,山谷中总升腾着雾霭,山头上总飘绕着云带,若非晴朗天气,很难看清董凤山全貌。晴天时登临绝顶,展目四望,百里山川的如画风光翩然入眼,再回眸周围的古树怪石,云丝飘拂,便令游人恰似身居九重云霄,飘然欲仙。烟雨时登临峰顶,一望无际的云景在眼前变幻。翻滚的云海,几乎遮没了远近峰峦,云隙间时而露出几个山尖,宛如茫茫大海中的小岛。倘或大风吹过,那云态又瞬间变化,或如白皑皑的冰山雪峰,或如呼啸奔跑的白色骏马,千姿百态,幻化万端。 上了董凤山,游人除了游山、赏水、观云外,最大的兴致莫过于访古与探索传说中董仙的遗迹了。董凤山南坡曾有座唐开元八年(720年)所建的良岩院,规模宏伟。相传有九厅十天井,寺僧九十九人,香火旺盛,经久不衰。直至20世纪初,良岩院还住着三个老和尚。现在,良岩院已毁,仅留故迹和一些残存的文物,如石香炉、石栏杆、石柱等,石柱上的铭刻文字部分仍可辨认。一些游人上山时,常来良岩寺故址凭吊,细寻文物踪迹,这座千年古刹的兴衰确令人慨叹不已。在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都说真人董凤曾居于这座山,所以山命名为董凤山。古人吟咏董凤山时也留下了诗句:“董仙曾向此中游”,“真人特地结灵丹”、“仙翁何许代,名以山长存”。董凤山的“凤山丹灶”在古代也列为“武安八景”之一。丹灶于山上何处呢?至今仍是一个谜,有待游人去寻觅。董凤山以神奇的传说而有着迷人的色彩。 董凤山还有鳄仔山、鲤鱼山、钟形林、官禁石等胜处,各附有动听的传说,令人流连忘返。“曾闻海上有神仙,此日登临几往还”。古人的诗句中把董凤山与海上神仙相提并论,足见董风山自古以来便有着诱人的魅力。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