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山岩

知识类型: 实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6020220000063
实物名称: 斗山岩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56/001
起始页: 0326.pdf
类型:
分类号: K928.3
主题词: 山-名胜古迹-中国

实物简介

在诏安县西南隅,距城二十余里,于建设农场与西潭乡接壤处,有一座风光优美之山峰,称为“斗山岩”,亦名“斗头岩”,简称“斗山”。因其峰峦佳秀,丘美壑幽、泉清石异,故自昔就有“玉泉倒影、碧涧流泉、南浦海云、西山月印、岩前古井、松涛秋声、岭梅卧雪、昙花献瑞”等八景。山上原有一座 “斗头庵”,后来改建为两座。《漳浦县志》载:“(庵)后更重建,两座轩廓山阿,辟为道观。”《县志》把斗山之胜景统称为“斗山道观”,亦列入诏安二十四景,因明代圣僧于此住锡而称著。 据说,明代著名堪舆家李九五游历八闽山川、登上斗山时,窥见山峦壮丽,其来龙去脉宛似三只冲天蜈蚣吐出三粒珍珠,不禁赞叹不已。他夜来宿于山中,梦里依稀时闻钟磐和诵经之音,醒后即断为佛地,遂择日聚匠动工,建寺于此。遵李氏之意,三粒石珠分别位于寺内外:其中一粒为宝殿正中之佛座;一粒在佛前,做为拜垫;一粒于门口井旁。 从山下拾级而登,满坡杂草纷披,巨石奇诡万状;遍山野花烂漫,林薄蔚然。登峰北顾,岩阿略凹如盆,在青环翠绕中,屹立着两座巍峨佛寺:一座向南者即古遗斗头庵,内有佛像暨十八罗汉像;另一座朝西者则奉祀“泗州佛”,即世称“圣僧”或“佛公”者。峰前面临幽谷,左、右侧山势酷类龟、蛇,此即所谓镇守水口之二兽。山前左边有一株老榕树,枝繁叶茂,恰如一把撑天巨伞,宽阔之树阴乃是游客休息之雅处。顺此林间幽径而行,越过山后即是明代斗山圣僧之埋葬处,称“佛公墓”。 据传,圣僧圆寂后尸解,有人遇之泗州,故谓之“泗州佛”。《旧志》疏略无可查考,据《福建通志》、《漳州府志》载:“斗头岩僧失其名,相传与西潭吴尾公善圆寂时,尾公以事往,斗山僧属其徒以履遗之,尾公回,途中遇僧,问何往?答云:‘将云游,恐未归,有履在某处相赠’。又属云:‘贵乡水与路皆宜改,不然,必有兵戈之惨。’到家方知僧已逝矣。未几,倭至,男女死者九十余人。清初,海寇躏焉。至今乡人犹思其言。”传闻圣僧湛精道术,善谈玄妙,知阴阳变化,能显神通,兼精岐黄之术,闲来悬壶济世,不取病家分文,圣僧圆寂后,邑人咸感戴其德,故建庵塑像奉祀之。每当其诞辰(荔月朔日)及清明节,从闽粤之云霄、东山、平和、饶平、潮安等地暨本邑来此礼拜“佛公”者络绎不绝。 登临绝顶,远眺东南,海天相接,银波闪耀;俯瞰郊原,阡陌纵横,清溪似练,农舍鳞比,林莽葱茏,宛如一幅秀丽之乡园画卷。 斗山胜迹骚人雅士向多吟咏,颇多佳作,至今尚脍炙人口。 (黄钟麟 撰)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