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山

知识类型: 实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6020220000048
实物名称: 灶山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56/001
起始页: 0258.pdf
类型: 河流
分类号: K928.3
主题词: 山-名胜古迹-中国

实物简介

灶山,又名丹山,因传说葛洪在山上筑灶炼丹得名,在今赤湖、深土、湖西、赤土、旧镇五乡镇交界处。整个山脉巨石壤崄嵯峨。主峰有北、中、南三峰。北峰最高,海拔580米,峰顶巨石为屏,东、北、西三面都是峭壁,只有南边有石道可攀登。上面有仙祖庙。所祀“仙祖”即东晋道家、药物学家葛洪。庙四周有仙足迹、石棋盘、仙琴、石碾、丹灶、丹罐等等。山上常云雾飘渺,增加了此山的神秘感。康熙《漳浦县志》卷十九《杂志》记从前有人在灶山岩石上刻诗:“灶冷烟寒雪满山,葛洪归去有馀丹,于今此地多芳草,处处花开玉干兰。” 北峰南坡有鸟嘴寨,以山石似鸟嘴得名,是从前(大约明嘉靖年间)乡人为防御流寇所筑。北坡有狗屎寨,不知名从何来。有人说应该叫九婿寨,传说,从前寨内住一户人家,没有男儿,生了九个女儿,都嫁到山下,虽有九女九婿,仍寂寞一生。这传说没有具体时间、人名。只有狗屎寨于民国初年曾被起义抗官的湖西人黄桃占为根据地,是遗老至今还能传述的事。 中峰高度略低于北峰,而向东可望大海,赤湖灯火湾、将军澳更是历历可见。北峰与中峰西坡有东平村(今属深土镇所辖),村民数十家。住屋都是平房,特点是内外五圈。内圈是最早所建,约建于清末,共22间,以三间(一厅二房)为一单元,围住中间一块空地,门户互向。向西留一个村门。第二圈是第二批续建,形式与内圈同。以后又建第三圈、第四圈、第五圈。第三圈仅在西边建成半圈。第四圈、第五圈也没有建成完整的全圈,但恰好可以填补前圈的缺隙;前圈的缺隙也作为后圈前面的开阔地。从山上俯瞰,整个村庄好似一个八卦图,因此被称为八卦堡。其所以要建成这样的群体住房,是为了防盗、防兽。据说,从前曾有一只老虎乘着夜深人静到村里偷咬猪,一人发现呼喊,全村响应,喊得老虎惊慌逃跑,闯来闯去竟逃不出这个迷宫,结果被猎获。 在东平村之西二里处,有一座明代林桧墓。林桧号青斐,灶山南麓路下人,万历四十三年举人,任晋江教谕。墓前立一座石牌坊,坊匾正面镌“白云深”,背面镌“修门”,落款“何乔远题”。坊柱镌对联“北斗人师不远,东山吾道何嗟。”何乔远,晋江人,万历十四年进士,官至户部右侍郎,他为林桧墓前牌坊题字,赞扬林桧为晋江培育人才做出贡献。 南峰与中峰高度不相上下,也是常有云雾。1976年7月7日,便是因为云雾,以致飞机撞山坠毁,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将军殉难。1989年3月,在皮将军殉难处大石上镌“皮定钧同志永垂不朽”。1994年3月,建成一座皮将军陵墓。墓下建一座纪念亭,亭中有张爱萍将军等人题字石碑。从亭至墓,建石阶数百级,两边有石栏干。 灶山是一座陡峭的石山,雨水容易流失,明代正德年间,曾任南京御史的漳浦进士詹惠,在灶山中峰与南峰之间的夹谷下方建一座石坝,蓄水灌溉山麓一带农田,称詹厝陂。年久圮坏。1967年,砌石81.22万立方米,建成东平水库石坝。库容231万立方米。不但用于蓄水灌田,而且成为灶山一大景观。 灶山向南延伸至深土镇与赤土乡交界处有古致山,海拔345米,南坡有古致、闪园二自然村,今属赤土乡溪东村所辖。有古致堡,是石砌的村寨,建于明代。有张姓宗祠,黄道周题匾额 “永思堂”。黄道周与古致人张若化、若仲兄弟友善。漳浦历史上树黄道周、高东溪、张若仲、刘庭蕙母四人分别为忠、孝、廉、节的典范。张若化也备受尊崇。若化,崇祯九年举人,崇祯亡后,在福州称帝的隆武帝征为御史,到任不久便回家。若仲,崇祯十三年进士,任益王府长史,明亡后隐居,清廷屡征不仕,在家耕田劳作,热心为村民调解纠纷。村民称他为圣人。村民上山下田必用腰带将一个小木架挂在背后,上插砍柴刀或镰刀,以便随时随地斩除碍路的荆棘和野草,称这种小木架为“圣人玉印”。 古致村东北侧有“来绂山房”,是张若化、若仲兄弟读书处。今存屋墙。两进,依山势而筑,后进较高,天井颇深,而不设台阶,由前厅上后厅,必须由两廊登阶而上。 古致村下方一里处为闪园,张若化之子士楷,是黄道周的得意门生,在此隐居,潜心理学,并善诗词。清初提督学政车鼎晋题赠匾额“理学名臣”。士楷的子孙在这里传衍成村庄。他的隐居处今只存屋墙。屋下岩石上镌对联“盘回丹岭顽仙洞,削立青天大隐屏”尚存。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