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山

知识类型: 实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6020220000041
实物名称: 太武山
其他名称: 太姥(母)山;南太武山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56/001
起始页: 0188.pdf
类型:
分类号: K928.3
主题词: 名胜古迹-山-中国

实物简介

太武山,古称太姥(母)山,又名南太武山,位于龙海市隆教畲族乡北部、港尾镇东部之海滨。与金门的北太武山是“姐妹山”。海拔560米,东北濒临大海。与厦门云顶岩(海拔340米),金门北太武山(海拔254米),鼎足隔海遥峙。由于屹立海边,显得格外高耸挺拔,海外归船将它当回港的航标,自古就被誉为“闽山第一峰”。 太武山是太姥山的闽南语同音异字,从前此山上有座太武山夫人坛。许多地方志引据宋朝《漳州图经》记谓:“闽中未有生人时,夫人拓土以居,因以名。”这便是太武山得名的由来。 汉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王赵建德避难太武山时建城,称越王城。据清朝地方志说“故殿基尚存”,现今只存遗址。山上景色幽雅、古迹荟萃。原有延寿塔、栖云楼、安乐窝、锦亭峰、石钟楼、涧谷桥、浴仙盆、云根洞、九霄岩、石眼泉、烟霞石、弥陀石、香炉石、涅盘石、马蹄石、百丈石、狮子迹、仙人迹、仙灶、石门、石屏、龙潭、象径等廿四景。其中,延寿塔在山之巅,是最有名的,建于南宋年间,该塔于1967年被拆毁,现仅存“普明延寿之塔”石匾和塔基遗址。人们站在延寿塔遗址四望,使人心胸豁然开朗,东南海域,万顷波涛、岛屿如丸点点;北面海港、巨轮如织,码头林立;西北平原,绿野交融、村舍错落,奇峰秀出。 太武山上有众多摩崖石刻,是游览观赏的好去处。明代李材《咏太武山廿四景》诗云:“一脉流通涧谷桥,浴仙盆上水迢迢。云根洞接蓬莱路,石眼泉归大海潮。象径往来无俗客,石屏谈笑有渔樵。烟霞飞石真堪画,回首天峰出九霄。石门胜景儿年多,紫石生成古佛陀。香炉石迹堪赏往,锦亭峰上漫吟哦。石钟楼接云霞外,狮子迹游大海过。欲向棋盘寻一着,安乐窝里乐呵呵。涅盘石上妙谈玄,更有栖云楼最妍。龙潭泉接漕溪脉,仙灶茶烹太液泉。百丈石迹山高崒,普明延寿塔冲天。曾向马蹄石上去,仙人迹在几千年”。 在山腰“云根洞”旁的崖刻中,有一组引人注目的题咏,是明万历壬寅(1602年)仲春三位负海疆防务重任的将领同游南太武山时所题。为首的是福建南路参将施德政题咏《同连江陈一斋宣城沈士弘登太武山》的七律:“立马闽山第一峰,海山无际豁心胸。身凌霄汉星堪摘,界限华夷户可封。蹑蹬喜寻仙子迹,登台羞问宋王踪。千年光景百爵酒,兴尽归来月满艟。”左边岩壁上有同游击将军陈一斋(又名陈第)题咏的“临风清潇共倘徉,东望沧溟思渺茫。古塔嵯峨云不散,故宫寂寞夜偏长。岩头荒草埋仙迹,春尽飞花满佛床。偶尔开尊问卫霍,伫看雄剑挂扶桑。”与陈一斋题刻并排的是浯屿水寨把总沈有容题咏“携尊登眺兴偏浓,景物清恬日色溶。波浪千层翻地轴,风云八阵侍天冲。墙边残垒空芳草,泉上悬崖有老松。把剑专从飞将后,壮心直欲扫妖凶。”这组石刻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三位海防军官抒发誓保祖国海疆,横扫夷寇的雄伟气魄。 从南太武山南麓沿石径而上,到达海拔300多米的山峦上,可见一块光滑的大石板。上面凹入3口大小不同形似浴盆的石窟。大的直径2米多、深约30厘米。盆中池水清沏晶莹,石盆旁刻有“浴仙盆”三字,相传八仙云游时沐浴之处。距“浴仙盆”百余步,是“石眼泉”在一块兀立的巨石中间,有一直径约8厘米的泉眼,四周无泉源,却有一条直泻而下的流水痕迹。在“石眼泉”旁边的岩下,峰峦之中有峡谷,怪石嶙峋,有两块兀立而起的黛黑石,酷似一个和尚背着尼姑,俗称“弥陀石”。沿该石东上,途经棋盘石、日月石、象径、石屏。远远能看到山中的福兴寺。从福兴寺经“烟霞石”,便可到山巅。山巅云雾绕缭,空气清新。“太武名山”石刻四个大字,隐现于云雾之中。延寿塔遗迹偏西的大石上,镶印一个仙人踵趾,长约90厘米的“仙人迹”,相传为观音菩萨造化南太武山时,留下的足迹。“仙人迹”之北有一礁石,表面附贴海蛎贝壳,称“飞来石”,上刻“眼底东京”四字。 山巅之北是“百丈石”,一块巨石从山巅直插海底,石上镌刻“万丈丹梯”四个大字。从山巅向西北下行,便到了层岩深处的“安乐窝”。这里奇石翠竹,别具幽静深沉的风韵。“洞深一丈余,广五丈余,高近一丈”,一块约50平方米的巨石板,覆盖洞顶。相传历代战乱,村民到此避乱,皆获安全。洞口镌有“天然安乐窝”五个大字,洞中空气清新,洞外翠竹苍郁,置身其中,如临仙境。 太武山也是一座天然中草药药库。盛产野生中草药。其中,有名闻遐迩的“太武香薷”。香薷是一种一年生唇形科草本植物,高约1米,全株具有芳香气味。茎四方形,多分枝。叶对生,卵披针形,边缘有锯齿。夏日开花,花瓣淡紫,开裂为上下二唇,在花轴上集成顶生多轮总状花序。“太武香薷”多生长在石壁缝中,茎粳也较短。当地人夏秋采集全草阴干入药,也在暑日采鲜叶代茶泡饮。具有清凉止渴、利水解暑、清心明目等功效。相传宋祥兴元年(1278年)宋少帝南逃上太武山避难,途中中暑,侍从采来几丛“太武香薷”,熬成药汤,少帝服后,顿觉精神清爽,遂解暑疾。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