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屿岛

知识类型: 实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6020220000040
实物名称: 浯屿岛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56/001
起始页: 0183.pdf
类型: 岛屿
分类号: P942.57
主题词: 自然地理-中国

实物简介

浯屿岛位于龙海市港尾镇东北面15公里的海域,东经 118.08°,北纬24.19°,北距厦门岛8海里,中间隔着大担、二担诸岛,相距4公里,西面与大陆最近处——港尾镇岛美村只有2海里的距离。浯屿岛地形如蝶,地势南北两端较高,中部狭窄而平坦,长2.25公里,宽0.48公里,面积1.08平方公里。岛的北部有烟迷山,南部有独头山,公路贯通南北。浯屿环岛海岸7.03公里,只有西北面水深浪小,是天然的避风锚地,有码头一座,上下不受潮汐限制。今浯屿有4个自然村:浯屿、东港、西港、山仔顶,居民主要以海上捕捞为业,人口近5千人,有蔡、林、陈、李、郭、江等40多个姓氏,以蔡、林居多。浯屿岛水产丰富,周围盛产黄花鱼、鲳鱼、马蛟鱼和白带鱼等,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富庶渔岛。 浯屿岛自古以来是兵防要地,它与港尾、厦门互为三角犄势,也是漳州、厦门的“海上门户”,是过往船舶必经之地。岛上浯屿水寨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在福建兴建的五座水寨之一,它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建成。清代又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据史料记载,浯屿水寨为石块砌成,城墙周长602米,南北各长164米,东西120米,基宽4米,墙高7米,窝铺11间,城堞413个,箭窗1032个。四面设城门,东西两门筑有月城,城墙上有烽火台、瞭望台,并安放铳炮。城墙还有二至三层的跑马道,城四隅各有一个水潭,有涵洞沟通向城外。城内建有墩台、馆驿、兵营、演武厅等,军事防御体系相当完备。 历史上的浯屿水寨,饱经战火,几度修葺又几度荒废。现浯屿村村部附近有一块清道光四年(1824年)立的石碑,题为《浯屿新筑营房墩台记》,载述当时水寨内新筑营房炮台的史实。民 国以后,水寨的军事防御功能渐渐削弱,城墙砖石屡被拆去修盖民房,现存残垣5段共60米长,残垣高5.5米,厚4米。 浯屿岛中部西海岸边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砖木宫殿式建筑——浯屿天妃宫,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 浯屿岛不仅是一座富庶的渔岛,海防的要地,历史的胜迹,而且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海上明珠。古有“浯屿八景”,如今犹存: 虎头探海。在岛之东部,有块岩石突兀伸出海滨,其形状如虎头,栩栩如生。相传古时司土之神路经此地,不慎掉下一只鞋,被海水卷入大海之中,于是就命神虎去把鞋找回来,可是神虎到处寻找,结果毫无踪影。神虎深恐难以缴令,只好蹲在海边,伸出虎头探视着大海,期待着有朝一日海浪能把鞋再推回来。年深月久,终于变成一块岩石,雄踞在海滨上。 霞鞍望月。在岛之南端的万顷沙坡中有一座沙鞍,站在沙鞍上远眺大海,唯见烟波浩淼,一望无际,蔚为壮观。月明之夜,在此观潮赏月,使人胸怀豁然宽畅,心旷神怡,有逍遥欲仙之感。 观音听潮。在岛之西部,有一座观音山,山崖面临浩瀚大海,崖下礁石峻峭嶙峋,每逢风急浪大,但见惊涛拍岸,乱石穿空。波涛猛击礁石之声,犹如战鼓齐鸣,万马奔腾,令人有惊魂动魄之感。如若风平浪静,浪花轻拍石间隙孔发出之声,但闻流水淙淙,如琴似瑟。交响成韵,俨然如一首美妙乐曲,使人陶然欲醉; 后江波练。在岛之北端,后江埭前,与台湾海峄遥相对峙。每当汹涌澎湃的海潮自海峡排空而来。只见浪花滚滚,银花道道,如千条银白色的练带,飘飘曳曳,流向天际,使大海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仙洞钓鳌。在岛之北端,有座山岗陡立海边,崖下奇岩绝壁,怪石嶙峋,嵯峨的巨石构成一个天然的岩洞。相传为八仙之一吕洞滨修炼之所,故称“仙洞”。距洞前数步,有一巨石巍然耸立,崖石上刻着“钓鳌石”三字。洞口周围有“仙脚步”。传为吕仙从此登上太武山的足迹; 烟墩决胜。在岛之西部有座烟墩山,原山上筑有烟墩台,为古时通讯的要地。明代初期,沿海地方均置烟墩炮台,当外敌入侵则举火为号告警。登台眺远,海面动静一览无余。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屯兵于此。 延平炮垒。在岛之西,有座炮台山,登峰望远,天海一色;俯瞰海面,无边无际。山上筑有炮台,传为延平王郑成功所筑。 长礁远眺。在岛之东南,浮出一条长礁,长数十丈。伫立礁上,极目远眺,一片汪洋,烟波浩淼,近海之处,波光粼粼,白帆点点。置身此地,大海苍天,尽收眼底。在此可远眺青屿、大担、东碇、北碇等4个岛屿上的航标灯塔。古时渔家妇女,每当夕阳西沉之际,常伫立长礁之上,遥望海上回来的归帆,盼望亲人平安返航。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