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水仙宫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唯一号: 130735020230001030
作品名称: 铜陵水仙宫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83/001
起始页: 0187.pdf
分类: 建筑
创建时间: 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
分类号: K928.74
主题词: 宫殿-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铜陵水仙宫,位于东山县铜陵镇澳雅头(旧称太平澳)的中澳坪海滨,即今硅砂码头西侧。据传为铜山十大古庙之一。明清时期其香火远播台湾台南、笨港、澎湖等地。 据《铜山志》载:“水仙宫,在太平湾水湄石磬山,明建海防同知,前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建,至本朝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署总兵詹(六奇)公重建,至光绪丙申年(公元1590年)参将窦壮齢修改正门为偏门。”《东山县志》(民国稿本)卷十《名迹志》载:“水仙宫,在后澳(此地名有误,应为大澳,与澳雅头接壤处——笔者注)海边,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建,为海防同知衙;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署总兵詹公重建,后祀五水神,故名。” 铜陵水仙宫自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迄今已有604年历史。澳雅头原为明代铜山水寨泊舟地,水寨官兵赖海神妈祖和水仙王神灵佑助护航征戍澎湖、台湾。入清后,澳雅头与大澳同为闽南、粤东与台澎渔船商舶往来驻靠要港。故铜山军民择此地建水仙宫奉祀水神以镇海安澜。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大部军民从铜山撤往台湾,水仙宫香火随之东渡入台。清军攻入铜山后实施迁界政策,全岛荒废。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东山复界后水仙宫恢复庙祀,随着两岸恢复通航通商,东山渔船和商户又不断把香火传入台湾澎湖。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东山县国民政府破除迷信时,铜陵水仙宫又废;不久由民众修复。文化大革命时再度毁废。2008年由铜陵善士、顺来发公司董事长、县政协委员谢定发先生捐资恢复重修,水仙宫得以重兴。复兴后的铜陵水仙宫主殿供奉新雕的水仙五王神像,另奉一尊旧时遗存的水仙王神像),殿前嵌有石雕额匾:“水仙王宫”。并配对联:“一帝二王两大夫,招祥降福赐太平”;宫庙大门联为:“水国列尊王灵圣长佑,仙宫镇古澳海波不惊”。

知识出处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東山島文史第24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山县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

本书分为刊首絮语、东山崛起——建设国际旅游海岛、庆祝建国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海峡长风、史海钩沉、文化春秋、铜海吟笺、稿约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