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贤公墓陵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唯一号: 130735020230000515
作品名称: 胡贤公墓陵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37/001
起始页: 0316.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42
主题词: 陵墓-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墓葬位于今漳州市九湖木棉樟坑山石喷(原漳州府郡南始安乡木棉庵对面距200米半山坡上)距国道324线60米。墓穴为胡贤公与二位夫人合葬墓,始建于南宋绍兴初期间,分全座南朝北。宝地曰“倒飞凤”。背靠九龙岭山麓,山峦叠嶂。祖墓掩映在茂密的苍松林木之中,俯瞰览视漳州城域和日夜奔流不息的九龙江狂涛、九龙山、九龙江,可见其处地理位置之佳。陵园设计气势雄伟壮观,漳州市南郊又增添一幅优美靓丽雅景,引人注目。陵园顺山势沿山坡而建,墓葬平面呈“凤”字形状。墓碑正面没有文字落款,正中只雕“一轮明月”,左右雕“水云”波形花纹,“古月祥云”,寓意深远。墓碑乃启用原来阳气原色鲜艳的旧墓石碑,呈“〓”形状。墓碑阔 1.83米,高1.60米,底厚31厘米。墓葬堆底(深井)周旁以特制长方形砖块环绕而砌(原来深井底部系用特厚方砖铺底),土墓堆,麻山均铺地板草。麻山四周及后套用机砖环砌,麻山墓手栽罗汉松、七里香,墓碑前,祭供桌长1.20米、宽60厘米,水磨板材石砌筑,墓左旁侧为土地神位,面积0.56平方米,为一色板材石屋。墓前投池,底用火烧板砖铺砌。祭桌下至拐角以内孔子厅(又称子孙砛)。(投池上一层,铺砌板材石,半月投池墙用阔 30厘米,长45厘米水磨板材石环砌。墓手(左右手同样雕造结构),三弯曲柱状:第一拐弯柱称烛柱(又称文笔),第二拐弯柱为罗环柱(又称捆书),第三拐弯柱为莲花柱(又称印斗),均用成材石水磨加工而成。投池前墓埕,阔18米,深5米。墓埕边侧筑造排水沟。墓前埕刊用水泥土铺基底,面砌板材石,埕刊阔18米,深6米。(以下埕面,根据场地面积大小而砌,阔度同样,深度大小有别)。墓埕东、西两侧为石层级台阶,各筑砌91层级台阶,台阶长1.50米,层高18厘米,边侧各砌斜波扶手护栏杆墙,扶手栏杆外为围墙。陵园分为七大层,从底层起 一层高于一层,每层坎墙高低不等,最高3.80米,最低 2.10米,(按祭桌算起应是九层级)。台阶皆用水磨石板材。投池下第一层正面墙壁上镌刻《重建碑记》,《胡贤公生平简介》,《芳名榜》栏。最下层(也是第一层)正面东侧石墙上,书写《胡贤公陵园》五个大楷字。正面中间砌筑十二级台阶阔2.50米,高18厘米,西侧建一间28平方米水泥板平屋。作为值班室或五年一大祭、年年一小祭,祭祀日做厨房等之用。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分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化建设、工作纪实、百善孝为先、委员风采、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了《佛昙轧内村传统古村落富美乡村建设实践》《漳浦县对外对台劳务合作工作回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南天一柱”杨世懋》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