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渠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唯一号: 130735020230000154
作品名称: 朝阳渠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27/001
起始页: 0061.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TV61
主题词: 水利枢纽-水利工程

作品简介

朝阳渠位于漳浦与平和两县交界的九龙江支流南溪上游,引水口设在南浦乡美林村九十九坎河道上,砌筑石坝高3米、顶长64.6米、顶宽2米,坝上设放水闸7孔(高1.7米、宽1.2米)和进水闸1孔(宽2.69米),安装10吨手摇启闭机1台,控制上游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主渠道总长37公里,主要建筑物37座长3.2公里(其中渡槽16座长3.5公里),设计渠首引水流量6立方米/秒(正常实际引水流量4立方米/秒),流经南浦乡龙桥村,在3.37公里处跨越南溪,筑“U”字形薄壳钢丝网渡槽长60米、高24.5米,渠水流过渡槽后,盘过7座山丘、越过3条溪流,设计流入眉力中型水库流量3立方米/秒(正常实际流量1.8立方米/秒)。同时,配套支渠3条共长14公里,与桥内、苦竹、石墓等小(一)型水库连成“长藤结瓜”水利网。引水灌溉,利用落差结合发电,于1973年3月在1.4公里处建1级水电站,装机容量250千瓦/2台;1979年5月在6.5公里处建2级水电站,装机容量375干瓦/3台;后又在20公里处兴建3级(甘棠)水电站,装机容量75千瓦/1台,设计年总发电量226万千瓦时。为加强渠道、电站工程管理,于1978年6月1日由县革委会浦革(1978)综77号文,下达《关于整顿现有水利工程组织管理的通知》,撤消原朝阳灌区革委会,恢复和建立朝阳渠管理处,配备专管人员60多人,认真搞好渠道除险加固、防渗堵漏和电站设备维修。渠道管理干部、职工自行研制“塑料油膏”(加热后再搅拌滑石粉),处理好“U”字形薄壳钢丝网渡槽接头漏水160节,止水率达98%。同时,推行工程、灌溉管理责任制,并建立养渠专业队,搞好挖潜配套,定期清淤、岁修渠系,使80%以上渠段基本达到不塌、不淤、不决、不漏的标准要求,保证输水畅通。1972年,开始续建万安、城关2条支渠;1988年,为解决水源地区南浦乡后坑、兴巷、马苑等村农田灌溉用水,新建盘山后坑支渠长6.5公里。1989年10月,还建立朝阳渠自供(电)区,把南浦、大坪、兴巷等村级小水电站并入县电网,线损率降低到12%以下,提高供电效益,保证抽水用电。 朝阳渠渠首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770毫米,多年平均年迳流量1.2亿立方米,丰水年来水量达5300万立方米。为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系数,1981年3月15日,朝阳渠管理处与眉力水库管理处签订了《引水入库纪要》,规定了交接水验收登记、年终结算兑现和奖赔办法(由县水利电力局(81)浦水字第011号文备案),充分调动了渠道管理人员引水入库的积极性。1989年降雨量1432毫米,渠首引水量4140万立方米,其中引入眉力水库水量812万立方米,比1988年增加40%;丰水年的1990年,渠首年降雨量2517毫米,引水总量达5805万立方米,结合完成发电量206万千瓦时,余水引入眉力水库水量850万立方米,这一年实现扭亏增盈,水、电收入30多万元,当年盈余3.5万元。以后,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收入自给有余。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本书记述了回忆建国初期稳定漳浦地方秩序的情形、飞向光明、漳浦县土地改革运动、漳浦人民对东山保卫战的支援、1936年官浔“五月十三日事件”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