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佛昙桥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六辑》
唯一号:
130735020230000088
作品名称:
佛昙桥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22/001
起始页:
0039 .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U448.32
主题词:
石桥
作品简介
位于漳浦县佛昙下坑,旧屿线(旧镇——屿仔尾)公路32K+300m处,跨鸿儒江,大桥原以地名为桥名,后来口语转音为“浮南桥”。 根据《漳浦县志》记载,唐朝开漳圣王陈元光曾写下“晓发佛潭桥”的诗篇,说明唐朝陈元光“开漳”的时候已经有佛潭桥, 《漳浦县志》记载佛昙桥是元朝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乡人陈重显建,其实应是重建,据佛昙一些老人回顾,从前佛昙桥头并列宋、元、明、清,历代修建佛潭桥石碑,铭记献款者的姓名、银两,杨氏族谱也记载:明万历庚子年(公元1600年),佛昙人杨守仁(广东按察使)倡修佛昙桥。可惜解放后建桥时石碑已毁。至今仍立在岸仔头村的,还有清朝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功德碑,记载莆阳总兵,港头人林承母亲捐助修建石桥事。根据陈元光诗、地方志、碑记综合考据,佛昙桥始自唐朝,历代都有修建。 古“佛潭桥”是石梁桥,桥长二百余米,五块石梁并排密铺,共宽三米有余,俗称“五板桥”。双头尖船形石墩,桥墩在支梁处顶上四层条石,向左右均挑出三十厘米,用以承托石梁,使石梁跨径缩短,提高石梁强度。每块石梁二、三十吨。其架设办法可能是利用潮汐的涨落,控制载运石梁船只的高低位置,使石梁就位。和现代的浮运架桥方法基本相同。 北伐后,“镇港”公路按计划南在旧镇与龙诏路衔接,北径佛昙至港尾屿仔尾,过渡即达厦门。民国二十年(1931年)通至佛昙,佛潭桥未架设公路桥,佛昙至港尾段也未通车。1938年“焦土抗战”时国民党政府下令炸毁佛昙桥石梁。后群众搭木板供行人来往。 1954年10月1日省公路修建指挥部转发军区命令,修建旧屿线(自旧镇经佛昙至屿仔尾)公路,11月11日奉命暂停,12月27日军区司令部又下令动工修建。1955年1月16日正式动工修建旧镇至佛昙线,1955年2月28日完工。并在佛昙古桥墩上游一侧架设一座木桥,结构为单车道木台架叠梁桥,负荷为汽——8,拖——30。从此汽车可直通屿仔尾。 1962年9月利用古桥位置重建佛昙桥,1962年12月完工。13孔双车道石拱桥,全长148.09m,桥宽6.6米,桥高5.9米。桥的结构上部石拱,下部V形石台墩。负荷为汽——13,拖——60。桥梁由漳浦公路段测设、施工。 佛昙桥是旧屿线之主要桥梁,肩负漳浦至厦门“海线”的通车任务。对漳浦与厦门特区之间的交通,对佛昙侨乡的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六辑》
本书收录“绥安县的兴废”、“旧社会漳浦金融杂谈”、“陈克仁传略”、“高登的崇高气节”、“天地会源自漳浦”、“墓坑图象文字石刻”、“浯江的文物古迹”等3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陈重显
相关人物
杨守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