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安楼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唯一号: 130735020230000026
作品名称: 济安楼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14/001
起始页: 0119.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4
主题词: 楼阁-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济安楼位于福建省华安县高车乡际头村村口的龟山上,相对高度40米左右,为三层圆楼。通体用条石砌成,坐南朝北,开二门,楼直径约40米。分28单元,小单元为一室一梯,大单元为二室一梯,个别有三室的。单元内天井大者一米见方,小者更甚。一层高2.9米,二层仅2.5米,三层墙内有通廊连络各单元,多布枪眼,一层还设有炮口,口径28×25公分,平时为石块堵塞,几无痕迹,大楼天井中有一池成椭圆形,东西长12米,南北为8米,于7米处架一石板桥宽80公分以沟通二门,池中偏东有一石笋。已被打断,仅存三十公分长短,此池平时可收聚生活用水和雨水,偏南向有暗沟溢水,天井周围无檐廊,雨天过户须戴笠撑伞。本楼用水极其艰难,于数里外引水至大门对面的蛇山,然后用毛竹铺过溪底,利用蛇山稍高的压力迫水上龟山。目前、竹管已废,四户居民于山下挑水饮用。 据说济安楼建于明万历中叶,竣工后同一师匠又建绵治通体条石的方楼和宝山升平楼。该楼创建者为童台衡。族谱载:台衡生于万历三年,卒于崇祯11年,精于刑律,曾几次胜诉官司。如果济安楼早于万历29年的升平楼建成,那么台衡当年只25岁左右。 际头村是高安、高车、绵治交通的三叉口,致远于华丰、安溪、漳平、龙岩、漳州、石码等地,当年商旅甚众,其间良莠参杂,际头社曾被摽掠,为解决社里安危,童台衡又家资富足,遂请名师择地社口龟山之巅鼎建圆楼着以握控四方。龟山地在为两水交汇处,并可鸟瞰四路,于西南向筑二条鹅卵石小曲径承接前后门,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童台衡建楼目的在于保境固本,故圆楼榜名“济安”。 际头分内外洋两个较大聚居点,守住了济安楼则能安一境之宁,所以当年都、乡二级政权考虑到标头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极为重视济安楼的防守。由乡长出面,召集家长会盟并书下盟文序,具体规定了楼长及群众的守土之责,并厘定了处罚等级。尤值一提的是“罚硝贰斤”,迎合了楼墙广布枪眼炮口之所需。盟文序又提到生员“或有公务当官者应出身共理防务”,也调动了当年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盟文序还提到:“同心协力者神其佑之,违者神其殛之”。这里可为反映封建时代统治者借助神威与民力保境安民的用心。又是神权族权政权三位一体,行使权力的见证。是少见的圆楼防卫功能记录。 济安楼由于防卫有例,一直未被外敌攻破,但却于民国末年祸起阅墙,童族人内部房派械斗,济安楼被烧了,大门匾额至今未找到,实在发人深省。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华安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本书分奉献在华安、华安贤俊录、桑梓情、科技园地、经济开拓、民国人物等栏目,收录了汤氏艺术家兄弟、三十三年坚持不懈的园丁、黄景川、亲老云望乡思深——记邹文谦先生故乡行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童台衡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