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街“番仔楼”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5355
作品名称: 新行街“番仔楼”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8/001
起始页: 0042.pdf
责任者: 陈顺筹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15.5
主题词: 古建筑-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位于芗城老街区(新行街5号),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创建人是旅居南洋苏门答腊的华侨陈顺筹先生。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楼四周环绕近400平方米的花圃。主体建筑共三层,纵长方形,坐北朝南。临街山墙立面修成五脚距式券廊,共五开间,拱券修线脚,仿拱砌灰洗线条;廊柱仿多立克柱式,柱体灰洗仿砖缝线,二层柱头饰简练灰雕;柱间是瓶状栏杆,通天栏居中处修圆形钟孔,四周浮雕向日葵和卷草纹,上方灰雕茛草束造型,望柱为葫芦形柱头。三楼缩为一开间,山墙立面修仿希腊式,山墙尖开圆孔窗,周围饰灰雕缠枝纹。屋顶为“人”字坡,平板盖瓦,二楼斜顶接于三楼窗台,粘水平灰博缝。二楼窗檐成三弧形状。室内地板铺从南洋运来的花砖,至今色彩不减,楼板及屋顶为传统桁架,仍是外洋内中,中西合璧的风格。 据《中共漳州党史》记载,1937年,时任工委书记的马海髯巧妙利用与楼主的亲戚关系,该楼一度作为中共漳州工委机关秘密办公场所,为地下党组强织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并成功策划了多次地下活动,这些往事给这座“番仔楼”增添几分传奇色彩。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编写的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内容包含了前言,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民俗记述,台岛践履,文献集萃,后记等反映漳州市中心城区的人文地理、物产风俗,反映社会的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顺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