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美曾氏“番仔楼”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5353
作品名称: 东美曾氏“番仔楼”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8/001
起始页: 0038.pdf
责任者: 曾振源
分类: 建筑
创建时间: 廿世纪初
分类号: K928.715.5
主题词: 古建筑-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东美墩上“番仔楼”,位于龙海角美东美村,创建人是华侨曾振源,建于廿世纪初叶。建筑群占地面积512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2627平方米,大小房间95间。解放后收为公房,分别作为多个用途:其中41间半作为东美小学校舍;49间用作东美粮站库房等;4间半按土改政策分给贫农。1984年9月,龙海县人民政府将全部房产退还业主。 整座建筑群落成“凹”字形布局,坐南朝北,前凿大型月池,后有花园;东临港道,南面和西侧是马路,自成一个周全的小世界,其规模类似现在城市中的一个街区。建筑群落西侧的池塘和南面花园作为与马路之间的隔离带,既有相对的封闭性,又开辟兼备水陆两便的出入通道,东侧的港道既是隔离带,又是出入交通途径,此处开辟水门,步出门槛就直接登舟出行,十分便捷;前埕绕过月池即直通大路,出入通道宽畅。 建筑群的内部格局以祖厅为中轴线的中心点,对称而有序地延伸开来。祖厅左右侧各开二条通巷,四条笔直的通巷连接三排大院落,纵向形成五列主体建筑队形,横向形成三排建筑矩阵,每排之前都有大石埕作为缓冲带,分别称作前埕,中埕,后埕。为了便于描述和阅读,下文用排列方式介绍。 第一排:共五座建筑物,以祖厅为中心,形成“V”字形布局。祖厅是典型闽南风格的传统建筑,两翼的建筑有明显的南洋作派,都是檐廊式立面;两端的建筑是券廊式立面,朝向相对,将前埕围成“凹”字形。 第二排:从外观看,这是一座巨大的二层楼房,外檐平顶,通天栏杆,环绕券廊,连通巷处也一样修拱券与券廊融为一体,一层多立克柱式,二层柱头仿科林斯柱式,绿釉磁瓶栏杆。东西两端石砌天梯,梯台砌照墙,粘贴磁砖,装饰华丽,与券廊,山墙灰雕、灰刻构成东西各一的美轮美奂的晒台。西晒台连接西侧楼,西侧楼坐西向东,斜坡檐口,券廊式立面,多立克柱式,柱体及外墙壁贴南洋进口的磁砖。 第三排:其结构与样式与前面同,二楼在通巷上架天桥与前排连通。后花园临界处建有类似角楼的房屋。 东美曾氏“番仔楼”建筑群落,选址巧妙,布局严谨,气势宏大,工艺精致。建筑风格广采众长,为我所用。既有中规中距的本土建筑,如祖厅;也有适宜当时流行的“民式”风格,如“五脚距”式檐廊;还有大胆地采用拱券和西洋柱式,用进口磁砖贴墙面等,长跨度,大面积的线脚,灰雕,护栏一气呵成,具有相当强烈的视觉振撼力。经过近百年之后,其风采未减,若能得到合理的维护,该建筑群落是不可多得的建筑活教材和乡村游绝佳的观赏景点。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编写的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内容包含了前言,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民俗记述,台岛践履,文献集萃,后记等反映漳州市中心城区的人文地理、物产风俗,反映社会的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曾振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