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惠庙(北庙)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5346
作品名称: 威惠庙(北庙)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8/001
起始页: 0008.pdf
分类: 建筑
创建时间: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
分类号: K928.75
主题词: 寺庙-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威惠庙(北庙),是漳州府的官方庙祠之一,因址在府城的北郊而简称为北庙。兴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其渊源可追溯到唐代,陈将军阵亡后建庙于当时州治(今云霄),贞元二年(786年)随州治迁龙溪,建于浦南松州堡(今松州村)石鼓山下,距府城有二十多里路,每年春秋二次祭祀,车马劳顿,全程要花费数日,官府为图便利,于建炎四年择址北郊兴建威惠庙,并划拔充裕的田产作为祭祀所需费用,这就是北庙的由来。从此“北庙”成了一个标志性称谓,陈将军后裔自称“北庙派”,简称“北陈”;而创建南山寺陈邕的后裔则称“南院派”,简称“南陈”,北庙旧址周围至今仍叫作北庙。 北庙是漳州府重要祭坛,享有官府祀典,据康熙版《龙溪县志》载:“威惠庙祀唐侯陈元光也,开漳辟土,血食于漳,俎豆百世拟社稷焉。”每年春秋二仲,历代州府官员严格遵例前住祭拜,其规格与山川社稷坛同等,以此足见北庙在官府中的显要地位。北庙占地广敞,布局严整,并建有观景楼台等,历代频频修缮。宋以来,目睹北庙盛景的官宦及墨客留下许多咏颂诗句,宋龙溪人李颙以“威惠庙”为题赋诗一首: 当年岭北正危时,数郡生灵未可知。不是有人横义慨,也应无计保藩维。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攻占漳州,许多官署被焚,北庙与松州堡威惠庙等也未能幸免,遭到严重损毁,事后官府虽略有修缮,但一直未能恢复原貌。民国时期作为糖市,牛墟,日渐荒废。解放后曾作为厂房车间,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造为商住区,现属通北街道北庙居民社区。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编写的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内容包含了前言,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民俗记述,台岛践履,文献集萃,后记等反映漳州市中心城区的人文地理、物产风俗,反映社会的风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