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宁寨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5220
作品名称: 福宁寨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6/001
起始页: 0077.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1
主题词: 古建筑-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福宁寨位于天宝后园村西侧,建于明末清初。楼圆形二层,下层以花岗石砌建,二层以三合土椿建。墙厚1.2米,楼门有三,一大门二小门。大门朝南,门阔1.2米,门额镌刻“福宁寨”三字。全寨上下二层有厅房96间。二楼设小窗,另有枪眼多处,以供瞭望与防卫,庭院有二口大井,水源充足,大旱不干。因是后园陈氏六房头共建,又称“六房寨”。 “福宁寨”东南侧有后园河环绕,可通达九龙江西溪。西北边有条古道,东通漳州、长泰,西通南靖、龙岩。水陆交通方便,建寨的石条是从江东船运到后园河上岸的。福宁寨边有一墟场,糖、谷从后园河外运。这里曾一度科第兴盛,后园祖祠“思敬堂”还高挂一对白色红字的大灯笼,上书“三世进士”。 清同治三年(1864年)9月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带军从江西入闽占领漳州,西路以天宝“胜陵楼”为据点,驻守重兵防清军进攻。在太平军进军漳州时,福宁寨的六房族亲纷纷携亲带戚避入寨内。族长从长远计,寨内储备大量米、麦、豆等粮食,还组织青壮年守卫。清军驻守的“胜陵楼”距“福宁寨”约三里,初期各有戒备,但互不侵扰。一天,太平军开饭,照例“咚—咚—咚”击鼓为号,当太平军正吃饭时,“福宁寨”却擂起战鼓“咚咚咚……”,太平军急忙放下饭碗披甲应战,但“福宁寨”的战鼓却停了。此举激怒了太平军,但探子打听到寨内只有百姓,没有驻兵,藏有很多粮食。时太平军粮食短缺,屡次派代表向寨内要粮,都遭拒绝。太平军决定攻寨,但几次攻击都因墙坚寨高而无功。11月28日采取火攻,一面用薄棺装炸药炸墙,一面用茶壶装炸药掷向寨内。寨内因人多,庭院都建草寮住人,一时草寮纷纷着火,寨内成了火海,哀号之声震传数里。许多寨民为逃生而跳下大井,二个大井都填满尸体。大火燃烧两天两夜,在寨中避战乱的2000多个男女老少,没人幸免。 事后清廷钦赐“福宁寨”为“忠义乡”,在寨废墟上建“忠义堂”,堂左右挖坑埋尸骸,建两座大墓,每年殉难日及清明日举行祭扫。在附近古道立1米多宽,2米多高的石碑,上书“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以表悼念。 而今故址是一片浓绿的香蕉园,有的已挂上蕉果。令人奇怪的是在香蕉园中长出一抱绿竹,如鹤立鸡群,原“忠义堂”及墓域都不见了。据说福宁寨及忠义堂的砖石都拆去建大水港水利工程。我们在蕉园草丛中发现二通沾满泥土的墓碑,碑长90公分,阔70公分,厚20公分,上书“钦赐忠义乡殉难男女之墓”,右款是“皇清同治丙寅年(1866年)腊月立”,左款是“六房众子孙立”,这是原两座埋尸骸的墓碑。如今废墟地下还曾被大雨冲出烧焦的黑米、黑麦。 火烧“福宁寨”已远去140年,后园陈氏后裔每年11月28日家家都备祭品,在门口敬祀因战争逝去的祖辈。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古街史话、古镇史话、地方名人名事、金融史事、地方特产、往事回眸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