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万春楼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5215
作品名称:
万春楼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6/001
起始页:
0074.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4
主题词:
楼阁-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址在天宝路边村,清康熙年间重修,门额上镌刻“万春楼”三字,楼近四方形,为砖石结构。墙长43米,宽36米,前后墙厚1.2米,东西墙厚1.25米。楼门高1.95米,宽1.35米。现居住韩氏后裔。 唐陈元光开漳时,曾在四境建置戌楼驻守,保地方安定。陈有诗句云:“戌楼西北望泉山,十载干戈暑又寒”就是佐证。在天宝大山一带还有揭鸿塞、军营寨,后成为地名。时有韩器、韩尧、韩求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陈政入闽开漳,韩器为府兵校尉,有功晋为昭德将军。韩尧、韩求为府兵队正,初镇驻漳江(今云霄),后迁驻辂轩(今路边村)。据叶国庆教授考证,万春楼的前身是唐代戌楼。辂轩的含义,据《说文》说,“辂是竹,可作矢”,查有关记载,“辂”的原义是越族出产的竹,坚硬可做矢,芽可吃,故说它是美竹。“轩”的词义是摇舞。辂轩是摇舞的竹,是越族语,译为汉语是竹仔林或箭竹林。这里有箭竹林,韩氏沿用古越语称居地为“辂轩”。路边社清时属龙溪县二十都黄林保紫竹林村,说明“紫竹”符合“越辂”的含义。 万春楼现居住韩氏部分后裔,因年久失修,部分已倒塌改建为民房,现存楼门及后墙,但村民仍把它看成是古辂轩社的标志。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古街史话、古镇史话、地方名人名事、金融史事、地方特产、往事回眸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