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莲寺石碑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5209
作品名称: 宝莲寺石碑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6/001
起始页: 0067.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7.42
主题词: 碑文-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商代中后期(距3000多年)漳地出现敬祀后土农神的崇拜文化。天宝山下石亭镇塘边村宝莲寺,原称瑞云寺、塘边大庵,有前中后三殿,敬奉三宝佛等。寺出土一通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重修寺庙的石碑,记载宝莲寺悠久的历史。 “本庙肇自太戊乙卯岁,历祀数千余载,几经兴废,至大明隆武元年(1645年)五社募众重修。今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年久月深,颓倾崩坏,五社募四保助缘重修复建,众弟子姓名开列于左”,下列是27个社保及姓氏捐款名单。 石碑记载宝莲寺“肇自太戊乙卯岁”“太戊名密,甲骨文作大戊,是商代第十世王”。商王朝六百年左右(约公元前16-11世纪),前后经历31世王。太戊继兄雍已王位后,拜伊尹的儿子伊陟为相,臣扈、巫咸辅政。太戊年轻继王位只图享乐,不勤国政。太戊就位第七年,在王宫庭院生长二棵树,因长得又快又大,被认为是妖怪,太戊非常恐惧,伊陟乘机进言:臣听过妖怪胜不过德,如果大王善修德政,以德治民,就会免除祸害。商王朝很迷信鬼神,一经劝戒,太戊果然一改前非,勤于王政,修德治国。太戊的德政起到安抚民心,收复诸侯的作用,使商朝出现兴盛的局面。就连自汤以后时服时叛的东方地区“九夷”,也纷纷入贡朝见⑤。宝莲寺肇建于商代太戊“勤于王政,修德治国”的兴盛时期。自夏朝开始,中原地区就开始建立社稷,建庙以祭祀土地神与五谷神,每年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后土农神降福。太戊的德政使社会生产发展,他也认为是天地的福佑,命在王都郊外举行隆重的祭祀天地山川仪式,后年年祭祀,夏商的崇拜文化逐步影响到漳地等边远地区。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古街史话、古镇史话、地方名人名事、金融史事、地方特产、往事回眸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