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蛙池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5151
作品名称: 断蛙池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5/001
起始页: 0119.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928.7
主题词: 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断蛙池原是府学的丽藻池。自民国以来,拆城辟路建房,北起台湾路,南至澄观道,东西两边建起“骑楼”式房屋,形成一条长街,人们把这条街取名断蛙池。虽然此街曾改定威南路,再改称三民路,最后又再改街名为延安南路,但漳州人仍然习惯称断蛙池。 断蛙池由来有着一段故事。据嘉靖龙溪县所载:“丽藻池原在府学前,东南,通溪,秋冬不竭,夏月断蛙声”。说明在明代丽藻池终年有水而不干涸,并且与九龙江相通,但最奇怪就是夏季没有蛙声。据民间传说,南宋绍熙年间,朱熹任漳州知事,公余常在丽藻池边那几间房子读书改注,原想这里清静幽雅,谁知蛙声一吵更加烦闷。他想起韩文公曾写“祭鳄鱼文”的故事,就写一篇“祭蛙文”,并打了许多苍蝇,叫差役拿到池边,投苍蝇,烧祭文。讵料翌晨不但蛙声未断,反而叫得更凶。朱文公非常恼怒,便剪成许多纸枷,用银朱笔在每张纸枷加上点号,亲自投入池中,厉声对着池塘蛙说:“迅速离开此地,否则叫你们杠枷受罚。”果然第二天青蛙项上都扛上纸枷浮在水面上。朱文公看到青蛙死得多,心中难过,指着青蛙说:“宽赦你们去罢。”从此池中蛙声断绝。后人缅怀朱文公,就将丽藻池改称断蛙池,这条路也叫断蛙池。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