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5150
作品名称: 城隍庙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5/001
起始页: 0118.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928.7
主题词: 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城隍庙漳州城隍庙旧址在现延安路与修文东路交叉处北侧,今水产公司大楼。据《漳州府志》载:“城隍庙,祀城隍也。在府治东,有庙无专祭,合祭于山川坛,唐李阳冰有当土县城隍庙记,是唐时已有矣。”漳州城隍庙坐北朝南,庙宇雕梁画栋,油金漆绿,且有唐宋建筑特色,庙宇庄严、纵横有度、整齐有序,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屡毁屡修。“每岁历祭,府州、县正官谍告于庙奉神主之。”“凡府州、县官入境,必致祭于神,然后到位,及祈祷水旱必先牒告,乃祷于坛。” 陈炯明拆城拓路时,城隍庙这段路没有路名。郡民习惯称这里为“城隍庙”。因为这里东侧是城隍庙和戏台,西侧为孔庙,两座建筑物之间道路较为狭窄,孔庙又不能拆。为了把街道拓宽取直,便把城隍庙和戏台全部拆除。 以往漳州民间讨债,也跟其它地方一样,不管什么债,在年前,欠者都要设法还清债务。但有个惯例,讨债的人可以在除夕提灯登门催讨,但不能在半路上讨,也不在戏台下讨,更不能在大年初一向人讨。所以躲债人一定要避过除夕,待过午夜才敢回家。“躲债戏”是漳州官府为了粉饰太平,在府城隍庙戏台演一台戏,从傍晚一直演到天亮,让那些负债者躲到这里看戏。演员一般有六七个,都是老人,所以有人就叫它为“老戏”,乐器很简单,戏如《大小闷》、《绣孤鸾》、《大补瓮》等,同北方的二人台,三人传一样,甚至一人自弹自唱,不讲究唱做功夫,一直演到天亮,看戏的人也怀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心情挨到天亮。 漳州躲债戏在清末十分盛行,陈炯明拆除府城隍庙和戏台后,“躲债戏”便改在“百里弦歌”龙溪县城隍庙戏台继续按例上演,原戏台是木结构,四周有木栏杆,台前木柱有一副对联:“即此半真半假局面,便是大开大合文章”。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