纶恩堂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5148
作品名称: 纶恩堂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5/001
起始页: 0114.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928.7
主题词: 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纶恩堂”许氏家族祠堂。原在延安南路88-92号后面,坐西朝东。一进是三间店面,约有7米深,民国9年11月所编《漳州市政征信录初编》内记载:定威北路82、84、86号为“许氏祖庙”。民国37年时,记载为三民路86号“民生”修笔店,88号“锦文”裱褙店,90号“文和”裱褙店。说明原来住户已经开辟为店面。解放后,一直是临街的店面。店面与正堂中间是一片石埕,约有6米宽;上了三个台阶就是“纶恩堂”的正堂,由四排圆木柱撑起,分成三间,高约8米左右。此处供奉许天正及以后的族人灵位,文革期间受到严重的破坏。1998年城市改造时已拆除。 漳州宋初建土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至绍定三年(1230年)间建石城,但城内并没有街道的记载。 志载,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年)间,漳州城内设三隅,附廓设四厢,乡村设十五都。这时才出现马坪街,也就是最早流传下来的九街十三巷。据许氏家谱记载,马坪街是由南靖县马坪居仁里田源许兰庄(1174-1233年)在宋绍定年间(1128-1233年)到漳州建立许氏家祠“纶恩堂”,目的是为了让漳州各地许氏家族祭祖时方便,以及相互之间联系。据许氏家族后人说,当时此地名为梧桐巷,许家建祠堂后,为了将此街名改为马坪街,就叫一批家人在路头拦着行人问此街叫何名?如答是马坪街者,可让其把手伸进酒瓮内任抓一把铜钱去花;若是回答梧桐巷者,即会遭到一顿痛打。百姓畏惧强暴,多是顺从,久而久之此街就改叫马坪街。至今在许氏家族内还流传着:“从梧桐巷打到马坪街”传说。 许兰庄系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副将宣威将军许天正的第十九世孙。据孔贞运明崇祯十年(1637年)丁丑春《漳南许氏家谱序》内所载:“宋中,有讳若,字子顺者,苦南诏兵革,迁居龙溪徐翔,生子光亨,进士第出身,历官兵部尚书。亨子宗颜,以特奏名任龙川尉。颜子登、察。登亦以进士出身,知兴国州事,父子祖孙奕世济美。察,郡庠生,子泽,以祖荫仕。泽子昆,字璞玉,迁南靖马坪居仁里之田源。璞玉子淮崖,号兰庄;孙大材,号碧溪,遂为田源之大宗。” 许光亨,字必达,号南溪,福建海澄县人。许天正第十五世孙,于宋大观三年(1109年)中进士。后任兵部尚书,兼军国重事。子宗彦,孙登,俱进士。 许登,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宗彦子,水部郎中知兴国州。 据光绪三年《漳州府志》上所画的南靖县地图,在西南部标有“居仁里”。田源村到民国期间已改称为龙园乡人家村。1956年划归龙溪县,1958年再划归龙海县,现在属龙海市程溪镇人家村。 在“纶恩堂”内曾供奉一位传奇人物的灵位,此人名丰,字酉畿,先名基,乳名湛官。邑庠生,晚入贡生。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壬申七月十三日子时,卒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庚子四月十五日,年八十九岁。逝世时,老夫人健在,子孙有一百五十四人,俱在膝下承欢,并有外孙暨外曾孙六十余人。在许氏家族中,许湛官“儿孙满堂”的记录堪称空前绝后。其传奇尚有一例: 据传魏荔彤在漳州任知府时,漳州南桥因受火灾损失惨重,重修后,在新南桥举行通行仪式时,由漳州最高长官与一位德高望众,福气宏大的人牵手同行而过,以示吉利。于是魏荔彤在漳州找到了许湛官老人。举行过桥仪式那天,许湛官还带了小孙子一同前来,一阵鞭炮之后,小孙子跑在前头抢先过桥,魏荔彤与许湛官携手走在后面,这时南桥竟然摇摇晃晃起来,众人一时惊诧。小孙子脸色骤变,竟想往回走,这时许湛官把手里的拐杖往桥面顿了三下并说道:贤孙不用怕,阿公在后面来了。说也奇怪,这座南桥在许湛官的祝福声中瞬间变得坚固起来。从此,人们就平安地在这座桥上来往。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