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文庙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5134
作品名称: 漳州文庙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5/001
起始页: 0084.pdf
分类: 遗址
创建时间: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
分类号: K928.75
主题词: 寺庙-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漳州文庙,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文庙与官学移于州左,至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知州李弥逊应诸生之请复故址。当时建置有棂星门、仪门、戟门、大成殿、东西两庑、泮池和讲堂、十斋等。绍兴十一年(1141年)建成,越年即有颜师鲁等五人登进士第。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知漳州,在州学创宾贤斋,延请郡士黄樵仲、施允焘、石洪庆、李唐咨、林易简、陈淳、杨士训及永嘉徐寓等八人于学。又创受成斋以教养武生。至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知州郑昉,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总管张泉逸、教授高元子再次重修,建置有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杏坛、明伦堂、书楼以及泮池等。元天历二年(1329年)达鲁花赤纳儿占伯重修。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漳城洪水为灾,文庙倾坏。十八年(1482年)知府姜谅更新之,同时请同年进士李东阳撰写《漳州府进士题名录》。隆庆八年(1570年)飓风毁坏瓦屋,知府罗青霄重修。清乾隆八年(1743年)巡道王廷诤、知府张廷球、周岱重修。根据现存石刻碑记所及,尚有明正统十年(1445年)陈祚、明成化三年(1467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曹荃、清康熙五年(1666年)郑燠、民国14年(1925年)张毅、民国廿五年(1936年)蒋鼎文等六次重修。民国期间文庙被占为军队营房,也曾做警察局。1949年以后改为小学校舍,1988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漳州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原有古建筑明伦堂、泮池、棂星门等已毁。大门外道路左右建造“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牌坊,大门内中轴线上为戟门、丹墀、月台、大成殿。两旁为东西两庑及敬一亭等。戟门面阔九间,进深二间,东西两庑面阔各八间,进深各二间。大成殿为明代木结构建筑,建于石台座上,面阔五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 大成殿建筑结构特殊,梁架承袭旧制,完整地保留闽南古代木结构建筑特点,具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研究我国东南沿海古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1999年12月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维修设计方案,市政府聘请中国文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为指导,历时一年完成对大成殿的维修,2001年元旦对游人开放。同年5月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漳州文庙历经900年沧桑,屡经兴废,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漳州源远流长,成为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性建筑。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