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资铿故居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5106
作品名称: 林资铿故居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5/001
起始页: 0035.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928.72
主题词: 故居-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宫保第)位于新华西路人委巷。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原为光绪皇帝赐祀其祖父林文察、父林朝栋的专祠,又称宫保第。祖孙三人来自台中雾峰林氏家族,其祖籍为漳州府平和县,三人事迹简介如下。 林文察(?~1864年)生于道光年间,其曾祖父林石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从漳州府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渡海台湾岛拓荒,文察是第四代传人,青年时代因报杀父之仇而入狱。咸丰四年(1854年),小刀会在台北、基隆一路杀溃官兵,台湾官府纠集地方武装,甚至将狱囚混编成军进行镇压,林文察就在此情形下步入军旅生涯,此后十年间,转战于台、闽二地,屡建军功,历任游击,参将,副将,总兵,官至福建陆路提督。 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国军队攻陷南平城,闽浙总督左宗棠急调台湾府清兵内渡增援,正参与围剿潮春农民武装的林文察奉命率五百多名台勇赴闽,不久太平军攻入漳州城,林文察率众驻防漳州东郊万松关,第二年,太平军以优势兵力突袭万松关,林文察孤军奋战,寡不敌众而阵前身亡。年仅三十七岁。左宗棠向朝廷奏准建专祠。赠太子太保,谥刚愍。 光绪五年(1879年)祠建于城东做轿巷,光绪十四年(1888年)迁至今址。房屋占地面积600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中有天井,双侧为厢房,砖木结构。祠前立石坊、坊柱刻二副对联:一为“碧血洒沙场,千古河山留正气。丹题焕华表,一门俎豆肃明禋。”另一是“异数褒忠壮气,擎海天一柱。中兴翊运大名,寿河岳千年。”房屋临街部分已改造为单位宿舍,石坊拆除,原石构件作为人行道铺面石。1988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碑现立于屋内。 林朝栋(1851-1904年),文察长子,少时习武伤一目,人称“目仔少爷”。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军舰侵入台湾,攻占基隆城。林朝栋响应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号召,率领雾峰乡勇2000余人,投入师球岭战役中,经过苦战,迫使法军撤出台湾。林朝栋因立战功而升为道员。后台湾建省,林朝栋任抚垦局长,拓荒数百里,被委以“统领全台营务”之重任。取得台湾全岛樟脑专卖权,获取巨大利润。甲午战争(1895年),林朝栋率军驻守台中,组织抗日义军,决心死守台湾。不久台湾巡抚唐景崧等一大帮清政府官员内渡厦门,朝栋也回到漳州。后奉命调往江苏任职,1904年,这位台湾抗法民族英雄病逝于申江(今上海)。 林资铿(1878-1925年)字季商,号祖密,朝栋之子,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及军事训练。1895年随父从台湾内渡厦门,不久又返回台湾经营家族产业。1904年在厦门经营樟脑业,1908年,漳州遇特大水灾,他捐出五万银元赈济灾民。1913年在南靖径口创办垦牧公司,兼顾经营林场和煤矿,用二年时间疏浚九龙江北溪河道。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捐资数十万银元军饷支持孙中山革命,1916年收编闽南南靖国护法队伍,1918年任闽南军司令,1921年任大元帅府参兼从武官。1922年,任闽省水利局长,1925年初奉命赴华安浚河工程局,指导龙岩、漳平煤矿工作,同年8月23日被军阀杀害。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史话、漳州刺绣、漳州布行名店、漳州中山公园史话、青年路的概况与变迁、何衙内始建时间及其他、修文路上史海钩沉、威镇阁古楹联补叙、北京路古街段史事钩沉、朱熹治漳政略、芝山三亭及其台堂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