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慈德宫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5070
作品名称:
慈德宫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3/001
起始页:
0200.pdf
分类:
建筑
创建时间:
964年
分类号:
K878.6
主题词:
寺庙-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慈德宫在芝山镇院内自然村,其前身为寺院,号“法真禅院”,以地处西郊简称“西院”。现嵌于庙墙的碑文载:“法真禅院在城西三馀里,稽府志乃绍卿塔院,旧名浮龟峰,肇基于五代。”绍卿禅师俗姓陈,泉州人,唐末至五代时期漳州隆寿院的一位高僧,曾拜于唐朝禅宗高僧雪峰大法师门下深造,属临济派禅宗。现存于“慈德宫”镌刻楹联落款人“临济三十六世季通”正是绍卿禅师的同宗晚辈。据光绪版《龙溪县志》、《漳州府志》、《福建通志》中的有关记载,可以确定法真禅院、法真院与如今的慈德宫都处于同一地址;至于建造时间,碑文记载“肇基于五代(907—960年)”;《龙溪县志》和《福建通志》都记载“宋乾德二年(964年)建”。五代末、北宋初期的漳州尚处于留从效、陈洪进的南唐藩镇统治之下,纪年有的依五代,也有就北宋的,碑文与史志二者所记载建造时间相差仅数年,可视为相吻和。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献泉、漳二州归入北宋版图,闽南成为赵宋王朝的一部分。 法真禅院(慈德宫前身)是北宋时期漳州的著名佛寺之一,与位于古城西隅的开元寺、法济寺、净众寺遥遥相望,面临碧波万顷的九龙江。在以水道为主要交通途径的时代,凭据拥有这样天然便利的地理位置,法真禅院曾有过香火鼎盛、僧侣众多的繁荣时期。在庙宇的左前方,当年开凿的一眼四孔古井至今仍然泉涌水清,从水井的口径硕大、水量充沛来看,当年此井曾供给众多人口饮用。散落于慈德宫附近的一些基石柱础及石雕残件上面,都刻有与佛教有关的浮雕图案。在慈德宫东墙边有一石碑底座,碑体已毁于“文革”后期,碑座正面刻有大象浮雕图案,大象长着四根獠牙,鞍座上有一团莲花状火球。有学者据此推断大象为普贤菩萨的坐骑;也有学者推论是火教的图腾;这些都更深一层证实慈德宫原是一座古老禅院。院内村世代相传着“先有禅院后有村庄”的村训,此地原只有禅院,后渐有游民依傍禅院聚居成社,“院内”社名即由此而来。 法真禅院自建基以来经历多次天灾人祸,屡毁屡兴,据光绪版《龙溪县志》和现存碑文记载:法真院在二十一都,宋乾德二年建,元至大释无则重建,后毁于兵火;明天顺、成化年间为飓风所坏,僧盛庵、文庵重建,万历丁巳遭洪灾毁坏。一百六十八年之后,清乾隆乙巳年(1786年)释浑融重兴,当时所刻碑文和石柱楹联有幸保留至今。又过了二百零七年,即1993年,院内村近三百名村民集资修缮了法真禅院仅存的一座殿宇,换上了“慈德宫”的庙匾。 慈德宫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深进三间,建筑面积110平方米,抬梁式木构架,木质金柱,硬山顶。宫前是一个面积约200平方米的红砖埕。该埕原为降阶石埕,是法真禅院的内埕之一,“文革”期间填平改成晒场。宫内设一石质神座几案,是本社信众捐献,落款刻有“乾隆乙巳年蒲月”行楷字样。神座供奉二排神像,前排正中祀保生大帝,左右分别为二帝和玄天上帝;后排正中祀观音菩萨,两旁为开漳圣王、伽蓝爷和王郭伽蓝、杨六郎。石质神案下方凿一神龛,中祀虎将公。神像两侧粉墙墨书一副对联:“为善正直见我不拜何妨,作恶奸邪任尔烧香无益。”殿内东侧山墙上嵌有二方捐款修庙碑刻:一是《乾隆乙巳年(1786年)花月捐银碑记》:一是《重修慈德宫碑记(1993年)》。碑文罗列修筑工程的支出情况及捐款者名录。宫廊中一字排开的四根石柱刻有两副楹联(镌文附后),东厢墙上镶着由两片青石组成的《重兴法真禅院喜缘碑记》(碑文附后)。碑文和楹联已有二百一十六年的历史,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物证和文字资料。慈德宫每天都有院内村村民轮值清扫续香,他们都知道“慈德宫”以前称“西院(法真禅院)”,共有三进,常住着九十九个和尚,院里原有一口大钟送“南院(南山寺)”存放,至今村民口头还流传着禅院方丈与本村富豪为争地而“斗法”的有趣故事。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芗城文史资料《芗城寺庙宫观》专辑的情况,其中包括南山寺、文庙、凤霞宫、松州威惠庙、东西桥亭、南太武福兴寺、瀛洲亭、南浦亭、后港长生堂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