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姜太爷庙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5069
作品名称:
姜太爷庙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3/001
起始页:
0196.pdf
分类:
建筑
创建时间:
1502年
分类号:
K878.6
主题词:
寺庙-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姜太爷庙位于芗城区原厦门路152号,现为新华南路威镇阁南侧。该庙始建于明弘治十五年(),原址在漳州城内澄清桥(亦名丙申桥)上,初名遗爱祠,后改称姜公祠,民间尊称其为姜太爷庙。后因桥圯,庙迁建于城南大路顶(即厦门路中段)。庙内主祀明成化十五年至二十一年(1479-1485年)漳州知府姜谅。他在职时清正廉明,为漳州城周边各县人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深受人民爱戴而立祠塑像以纪念之。经漳州市文管会批准,于2000年10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姜谅,字用贞,浙江嘉兴人,明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科进士,历官南北刑部郎中,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奉朝廷令到漳救荒赈灾,出任漳州知府。他励精图治,政绩卓著,获得人民拥戴。《漳州府志·宦绩》姜谅传载:“谅长于吏治,为政严终。谅之任盗贼屏息,豪强者不得肆民。终德之立遗爱祠于丙申桥及城南。”《海澄县志·名宦传》载:“先是海澄未建县,傍海多盐卤。谅为筑长堤百余处,灵润遂滋。堤盐蓄淡,造钳卢之业。”《嘉兴府志》也对姜谅作如下记述:“历南北刑部郎中,出知漳州。大旱多盗,发廪赈贷,悉归化,捕不率者,盗遂绝。龙溪、漳浦田频海,筑长堤障之。又浚圹渠,置社仓,作义冢,立乡约及田赋为里,胥飞射诡寄者,悉勘复其旧,按户计丁分三等,遇徭役酌量轻重授之,民咸悦服。建宋儒高登、陈淳祠,以讲学亲,老归漳民祀焉。”还有近代史学者翁国梁先生作《漳州史迹》中,对姜谅政绩大加赞赏,对其任漳州知府作如下评述:“……凡应兴应革之事,皆不遗余力。以余观之者,朱子有功于漳州大矣,但太守自朱子而后,未有盛于姜谅者也。可谓大有功于天地,大有功于生民,大有功于圣贤之道矣。”还有漳浦县、长泰县、南靖县等旧县志和现代出版的《漳州历史纪要》、《漳州简史》、《漳州文化志》、《芗城区志》等也对姜谅的显著政绩,遗爱于民的事迹予以记述。 姜太爷庙现为二进、二层楼宇,面积205.39平方米,建筑面积325平方米,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一进原为宫庙款卷棚式,民国10年(1921年)重修时改建为“骑楼”式二层楼。后进为大堂(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带檐廊,楼阁式两层建筑,红瓦硬山顶。清代和民国期间几经重修,1997年再次修整使庙宇更具淳朴伟观。 正殿中祀姜谅塑像,坐在清乾隆间(1736—1795年)石雕的神台上。上悬“清正廉明”横书匾额。两侧竖立着“肃静”、“回避”、“漳州知府”、“四品正堂”四面旗牌。左右立四尊“班头爷”塑像,俨如知府正堂,威严显赫。檐廊原挂“爱民热赤”匾额已佚,现改挂“纪念明代漳州知府姜谅”匾。殿堂内石柱上留有古代名人的楹联石刻:如“锄暴安良善政留贻成善俗,御灾捍患神灵保漳沫神庥。”“治绍紫阳七邑同赡父母,恩周黎庶百年咸颂神君”。殿堂墙壁绘有彩色“南天门神龙”浮雕,雕塑工艺精湛,色彩斑斓。这幅墙雕出自漳州“土水状元”李明月佳作。殿堂前原来立有《遗爱祠碑记》、《龙溪县正堂示禁碑》、《龙溪邑侯计公重建文昌桥碑记》等多方石碑,可惜均已圯废,摘其简要内容附后。 大堂二楼称“丁方桥庵”,主祀观音,配祀善财、龙女,附祀水仙尊王、关圣帝君、玉皇上帝、元天上帝、三官大帝、注生娘娘等多尊神像。现二楼未开放。为信众膜拜需要,观音佛像暂移到大堂供奉。 姜太爷庙已有500多年历史,其庙虽然不大,庙貌也不那么堂皇,但却深得漳州人民的心。所谓姜太爷或姜公,并不是宗教塑造的神祗,而是历史上一位真实的人,一位勤政为民的好官。他带领民众兴修水利,为历代知府修水利之最。正如古人在该庙作的联句题写那样,他给漳州“千里举安,自昔黎元蒙子惠;万年食报,从今庙祀镇丁方。”这就是人们为他立庙塑像的写照,也是对其品格高尚,泽远流长的崇敬和怀念。几百年来,每逢节日,人们以民俗信仰形式,入庙为之柱香、供祭、膜拜,还有许多游客慕名前往参观、顶礼,这也是对姜谅为官清正廉洁、遗爱人民的缅怀与追念。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芗城文史资料《芗城寺庙宫观》专辑的情况,其中包括南山寺、文庙、凤霞宫、松州威惠庙、东西桥亭、南太武福兴寺、瀛洲亭、南浦亭、后港长生堂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