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武庙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5064
作品名称: 古武庙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3/001
起始页: 0185.pdf
分类: 建筑
创建时间: 1008~1017年
分类号: K878.6
主题词: 寺庙-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古武庙原称关圣庙,关帝庙、武庙。址在旧登仙桥右侧,即今华侨新村西南角新路顶。始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7年)敕令修建,为漳州首座千年关帝庙。而后漳州市区浦头大庙(崇福宫),建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东山关帝庙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还有扶摇关帝庙、赤岭关帝庙均在明万历年间建,后建这些庙都是由古武庙分香续焰,因此尊古武庙为祖庙。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漳州总兵呼良朋,将武庙移建于开元街总兵衙门西侧。今废。 武庙移建后,原建的武庙变为社庙,故民间留有“新武庙”与“古武庙”之称谓。过去,官府举行的祭祀庆典在新武庙,而漳属各地武庙和广大信众,仍尊古武庙为圣地和祖庙,信其灵验威赫,因此都到古武庙进香朝拜。使古武庙数百年来的香火延续不断,始终铭镂在广大信众心中。 明崇祯癸酉年间(1633年)曾经葺修,清雍正七年(1729年)知府杨一正再进行重建。漳属各地的武庙,都沿习俗古例,每年于农历五月十三日到古武庙进香朝拜,以示谒祖崇敬。 清道光十年(1830年)和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又先后进行两次葺修。使古武庙一直保持原来的庙貌,保持着清代的建筑艺术风格。 古武庙,坐西南朝东北,面阔三间,二进,硬山顶。前殿天井带两廊。后进天井和后殿。正殿祀关圣帝君,后殿祀关氏三公。 现存庙中文物有明崇祯间造的石鼎炉,镌有“明崇祯癸酉年即崇祯六年(1633年)仲冬谷旦造”最为珍贵。正殿中盘龙石柱一对,系道光庚寅年(1830年)靖邑岁进士许青袍敬奉。另一对石柱镌有道光庚寅年和民国廿五年两次重修的对联,东西两面对联曰“乃圣乃神巍形永峙荆襄地,允文允武浩气长留蜀汉天。”道光庚寅年玛江郑傅经堂敬题。朝南面对联为民国廿五年邑人杨鹤琴等敬颂,联曰“圣德无疆启后六万年大同世界位证皇极,帝泽浩荡赫兹百千劫普度群生尊称玄灵。”又一对石柱亦是道光庚寅年,南厢钱南美,钱丰远敬题,对联曰“正统匡扶昭大义,巍科登擢焕斯文”。 六十至七十年代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古武庙遭受严重冲击,神像大部被毁,文物亦多散失,香火因之中断,庙宇沦为民居和学生宿舍。 1988年古武庙以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千年古庙,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竖立保护石碑于庙前。由于宗教政策与文物法还未完全落实,十多年来庙宇仍未归还。近年来,市文管会和一些历史文物学者,依据宗教政策和文物法规,与占用单位洽商,于2002年4月间签约归还文管会。信士王海洲先生捐献一米多高的关帝塑像,已奉上案座,供游人瞻仰。 为了让历史文物得以保存,千年古庙免遭坍塌。市文管会特邀请热爱历史文物的人士,组织古武庙保护小组,承担鸠资的重修工作。现保护小组已制定重修计划,发动海内外广大信众和爱护历史文物的人士捐资献力,重修珍贵的文物古迹,使千年古庙宇重现光辉。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芗城文史资料《芗城寺庙宫观》专辑的情况,其中包括南山寺、文庙、凤霞宫、松州威惠庙、东西桥亭、南太武福兴寺、瀛洲亭、南浦亭、后港长生堂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