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益宫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5041
作品名称: 习益宫
其他名称: 禅师公庙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3/001
起始页: 0129.pdf
分类: 建筑
创建时间: 1575年
分类号: K878.6
主题词: 寺庙-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习益宫,亦称禅师公庙,原址在漳州城东官园社,现因该地段开发建设,宫庙另择于巷口街道办事处天下广场南面北二街,正在筹建中,预计2003年初落成。 习益宫原系二进砖木结构宫庙,外表看虽是一座宫庙,但前后两殿却是在不同时代建造的。后殿原称禅师公庙,单进殿堂,祀大德禅师、观音菩萨等尊神。相传禅师公庙始建于宋代,因历朝屡有重建或修建,有关建庙的碑石和文字资料,均散失无存。不过,去年折庙迁建过程中,从原庙址出土两尊石雕罗汉,约1.1米高,简朴浑古。经市文物管理部门认定为宋代石雕像。前殿为习益宫,系明万历三年(1575年)于禅师公庙前添建一殿,前后殿之间,另建两廊,中留天井,使前后殿连接成为一座宫庙。习益宫原称“漳州第一宫”,因漳州方言“第一”与“习益”谐音相近,后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修时改称为习益宫。宫内主祀池王爷神像。 池王爷,名然,字逢春,又名德诚,原籍江苏南京,明万历武进士(文中举人)出身。相传,池为官清廉公正。明万历五年(1577年),池调任漳州府道台(别称“道员”)。他在赴任途中,于同安马巷小盈岭时,路遇两使者,自称奉玉皇大帝圣旨,要到漳州播撤瘟药,裁减人口。池道台为保护漳州生民,设计智取瘟药,自服身亡。人们对道台舍己为人的精神,深为敬佩并雕像纪念。后来逐渐被神化,尊其为池王爷,并传说玉皇上帝也为池道台舍身为民所感动,敕封池为“代天巡狩”,后又加封“总巡王”、“总制”。由此,民间定于农历六月十八日为池王爷寿诞日;十月初四日为池王爷归神日。在这两个神节日里,官园与邻里信众都纷纷入庙举行盛大祭典,香火兴盛。后来还分香分灵到漳属各县和台、港、澳以及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地立庙奉祀。 1953年习益宫被官园(群勇)农业社占用为烤房、仓库。1976年因仓库管理不善发生火灾,宫庙后殿被烧毁。 1980年贯彻宗教政策,习益宫重开宫门,信众恢复了对池王爷和禅师公的参拜。1986年,由众多善信倡议,由信众自愿捐资,于当年对宫庙进行全面修建,恢复前后殿二进宫貌与池王爷、禅师公的供奉、祭拜。同时还整修了庙后花园、宫侧居室和宫埕。进入九十年代,由于海峡两岸宗教文化交流逐渐开展,从1990年起,台湾各地祀奉池王爷的宫庙,如台湾彰化县安坛庙、天宝宫、镇南天府庙、高雄县代天开封府庙、公德宫、屏东县五龙堂庙、宜兰县开山宫、台中县永顺宫、云林县南天太子亭、广兴宫等都先后组团到漳州官园习益宫谒祖、进香,虔诚祭拜池王爷,并捐资在习益宫前添建一座拜亭,建筑精美,为古老的习益宫增添了秀色。 2000年由于旧城改造,官园习益宫地段开发为天下广场,习益宫拆迁,另择于原宫庙南面(即天下广场南端)重新建庙。新宫庙于2002年开工,坐北向南基本按原来的宫庙式样,建为二进宫殿式砖木结构,依照原来设置前殿面阔三间,深二间,祀池王爷、玄天上帝、太子爷、法旨公、马仁将军等,中留两廊和天井;后殿面阔三间,深三间,祀大德禅师、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和出土的两尊罗汉以及附祀迦蓝大王、福德正神等。后殿右侧另建有一间居室,作管委会及接待室,宫前庙埕尚未划定。整座宫庙建设预计于2003年初完成并举行奉神入庙仪式。 习益宫自1999年成立宫庙管委会,于当年申请核准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芗城文史资料《芗城寺庙宫观》专辑的情况,其中包括南山寺、文庙、凤霞宫、松州威惠庙、东西桥亭、南太武福兴寺、瀛洲亭、南浦亭、后港长生堂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