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宫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5038
作品名称: 崇福宫
其他名称: 浦头关帝庙;浦头大庙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3/001
起始页: 0118.pdf
分类: 建筑
创建时间: 1187年
分类号: K878.6
主题词: 寺庙-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崇福宫,位于芗城区浦头,俗称浦头关帝庙、浦头大庙。该庙始建于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系山西解州崇宁殿分镇,后历代均有重修。现有庙基设置系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修后遗存下来的。 崇福宫系殿半式砖木结构,坐北朝南,悬山琉璃顶,面积518平方米,建筑面积238平方米。庙分前廊、主殿和东西两厅,即东西偏殿和天井。前廊深2.5米,内有蟠龙石柱一对和廊壁横梁枷,门立石狮两只,石雕工艺古典、淳朴。前廊正中楣悬挂“乃圣乃神”匾额。二进为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石雕龙柱分列左右,中立圆大柱斗拱式,主祀关圣帝君木雕神塑,附祀大禹帝和送子娘娘,殿内悬挂蓝理题写的“江汉以濯”匾额。东西偏殿祀周仓、伽蓝爷及蓝理提督神牌。庙内宽敞雄伟,是漳州地区规模最大具有悠久历史的关圣帝君庙。崇福宫由于座落在浦头内港水道边,在历史上浦头内港水道可直通九龙江西溪。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月港对外贸易兴盛时期,漳州成为汀、漳、龙一带客货集散地,浦头也成为船舶码头的口岸。当时民间客货外出台湾、香港、澳门及南洋等地都从这里中转,故有“浦头日集千帆,随潮水涨落而行”之说。而来往的船主和乘客,他们为祈求平安也多到宫庙参香、膜拜,或随带香火出行,祈祷关帝庇护。因之崇福宫香火鼎盛,成为各地来往客商朝圣的祖庙。由此,崇福宫在历史上最兴旺的时期,连厦门关税行、龙溪县正堂等都在该庙立石碑明示课税的规定(碑刻附录于后)。另于清康熙年间,漳州府城有蓝理、柯彩、陈龙、许凤、吴田等五位穷苦落魄的流浪汉,栖宿在浦头关帝庙。民间神话传说,他们得到关圣帝君指点投军而走上正路,后来都得到官爵。据查,其史实是当年蓝理等人结伴投军,后为清王朝平台立下了赫赫战功,蓝理官至福建提督。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蓝理衣锦还乡再次到崇福宫参拜神明,并募缘重建宫庙,亲笔题匾“江汉以濯”悬挂于正殿(原匾已破坏,现属仿造)。另在宫庙前后和东侧,添建庙埕、花园和居室,使崇福宫焕然一新,占地面积扩大近10亩。迨至民国期间,庙侧的居室和后花园被改为霞浦小学。 崇福宫经过八百多年的历史沧桑变化,现在周围环境已非昔日宽广,但宫庙的主体建筑及其石木雕塑仍保存其典雅、古朴的清代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的研究价值。近年来,由于信众募缘在宫庙前又添建两座凉亭:左名为“忠义亭”,立崇福宫沿革石碑;右名为“仁义亭”,立解州朝圣碑。并在左亭后面建一幢二层楼房,供当地青少年学练武术,锻炼身体。现在,城建部门又对崇福宫前的港道进行清理改造,拟辟为可供游览的公园。1988年6月核定为漳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2月经申请批准为道教活动场所。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芗城文史资料《芗城寺庙宫观》专辑的情况,其中包括南山寺、文庙、凤霞宫、松州威惠庙、东西桥亭、南太武福兴寺、瀛洲亭、南浦亭、后港长生堂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