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陈元光墓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5025
作品名称:
陈元光墓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3/001
起始页:
0082.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8
主题词:
陵墓-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在松州威惠庙东面约五里许,有座陈元光墓。该墓系贞元二年(786年)随漳州治所迁到龙溪,奉敕由原葬于火田大峙原(今云霄火田葛布山)而移葬于漳州城北九龙里松州堡石鼓山,即今浦南镇园坑村石狗山上。据唐漳州司马欧阳秬作《陈响墓志铭》中记述:“贞元二年(786年)迁州,遂以松州书院祀龙湖(陈元光,号龙湖)而葬之。说明陈元光墓与松州威惠庙是同一地域建造的。 陈元光(657~711年),字迁炬,号龙湖,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总章二年(669年),陈元光随父陈政率军入闽平定“蛮獠啸乱”。仪凤二年(677年),陈政病殁,陈元光奉诏袭父职,统领军队平息寇乱有功,封鹰扬将军。唐垂拱二年(686年),元光上《请建州县表》奏准建置漳州,并诏令其任漳州第一任刺史。陈元光在漳实行“通商惠工”政策,传播中原文化与技术,发展生产,兴办学校,厉行法治,使民风转淳,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为促进漳州开发和民族融合作出杰出的贡献。陈元光后因平叛战殁,朝廷敕令厚葬之。 陈元光墓穴坐北朝南,墓碑高耸坟首镌刻“唐开漳陈将军墓”,两侧有石雕护肩双衬紧台,与碑身成弧顶形为整体。墓碑下砌有石案,供祭拜之用,墓碑后雕石圈坟,呈龟背状,坟堆两侧及其后筑石墙档土,圈巷护圹。碑前两侧墓手三合土筑墙,砖石墁地。墓埕开阔整然,向前延伸为三级平台,无任何障碍物。石墓道两傍立翁仲、鞍马、蹲虎、跪羊等石像生及石望柱各一对,依次对峙成行。二望柱柱身圆柱束尾,柱表层层线刻仰莲瓣纹至顶尖,显得古拙浑朴,典雅粗犷,排列有方,尊贵庄严。 陈元光墓既是敕奉的官墓,又是陈元光后裔的祖坟,历代备受保护并屡有修整。清初礼部侍郎蔡世远曾为该墓题写《唐开漳陈将军墓记》,镌刻在墓前左侧200米处的五叠石上。记曰:“公讳元光,谥文惠。开漳惠民,历代累封侯王。原葬于云霄大峙原。贞元二年徒州治,奉敕移葬此山。岁久,墓旁居民侵地种圃,坟脑仅存其半。于是,乡绅仕庶呈官示禁,鸠金修坟。鸣呼!叔子流风,尚存残碣,召伯遗爱,勿翦甘棠。嗟我后人,毋伤斯冢。康熙戊戌岁腊月,翰林院庶吉士蔡世远记。”从以上《墓记》可知,陈元光墓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修后,基本保持了原貌。1961年5月,经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原漳州市(今芗城区)又在墓堆背后种植了一片树林,免于石鼓山上的水土流失,从远处看,这片树林恰似给陈元光墓增加了一道青翠的屏风。 1986年漳州市在纪念建漳1300周年的同时,又对陈元光墓举行谒祖祭墓,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有陈元光及其部将的后裔前来扫墓祭祖。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来到此参观约有一万多人次,并投资在该墓入口处另建纪念堂和管理处各一座。政府也投入一批文物保护经费,修造二条出入陵墓的混凝土汽车通道,浦南镇政府还发动干部连续几年来在陵墓周围种树造林。现在陈元光墓已辟为芗城区旅游观光点,招引来许多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并给台、港、澳和国外陈氏后裔前来寻根认祖、参香祭拜提供便利,为维系海内外乡亲、族亲情谊,起了重要的联结作用。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芗城文史资料《芗城寺庙宫观》专辑的情况,其中包括南山寺、文庙、凤霞宫、松州威惠庙、东西桥亭、南太武福兴寺、瀛洲亭、南浦亭、后港长生堂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芗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