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仙字潭摩崖石刻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4927
作品名称:
仙字潭摩崖石刻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56/001
起始页:
0500.pdf
责任者:
吴一山 撰
曾学文 编撰
分类:
其他
分类号:
K877.49
主题词:
石刻-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仙字潭摩崖石刻,位于华安县沙建镇境内的九龙江北溪支流汰溪下游北岸。此处河道弯曲回旋,水流湍急,峰峦起伏,以峭壁折而向东,积水成潭,潭清蜿蜒,溪北临水的悬崖峭壁屏立,上面刻着多组风格相近、技巧类似的纹样。这些纹样古怪苍老,似字又有别于传统观念上的文字,似画又过于抽象如变形的文字符号,加上年代久远,风吹日晒,苔披藤挂,部分纹样漫漶不清,故后人竟无人可辨识。清光绪《漳州府志》载:“深潭上石壁凿字成大篆19字,人莫能识,郡守因名其地为石铭里”。 据考证,华安境内的古石刻众多,是北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史前石刻主要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仙字潭摩崖石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草仔山蛇形石刻、石门坑涡纹石刻、石井小谷石刻、蕉林群蛇石刻、三洋星象图石刻、官畲石刻、生囝仑石刻、上埔指向石刻等等。属明清石刻的有:龙潭摩崖石刻、花山石刻等等。在这些石刻中,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是福建省最古老的石刻,素有“江南一绝”、“千古之谜”之美誉。因其“有文纵横如篆书”、“虫文鸟篆不可识”、“天书”、“仙书”或“仙篆”、“雷劈显字”、“人莫能识”之说,故称其地名为仙字潭,潭上摩崖众多符号为“仙字潭岩刻”。 历史上最早试图对仙字潭石刻释读的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唐《宣室志》载,唐元和二年(公元810年),“有客于泉者,能传其字,持至东洛”,请韩愈辨认。韩愈释读为“诏还黑视之鲤鱼天公畀杀人牛壬癸神书急急”的19字,是为“天公责蛟螭”说。明何乔远《闽书》卷二十九《方域》、清乾隆《福建通志》和清光绪《漳州府志》卷四十八·记遗,也有类似的记载,李协也曾提出“漳泉两州,分地太平,万里不惑,千秋作程,南安龙溪,山高气清”的24字“地界说”。明末陈天定的《北溪纪胜》中说:“入自龙潭……稍上为汰溪滩,汰水西汇大江,以小舟入,古称桃源洞,蓝雷所居,今号汰内。” 1915年8月,岭南大学教授黄仲琴,深入实地调查,并在1935年又将其调查情况和研究论文《汰溪古文》在《岭南大学学报》四卷二期上发表,开近代仙字潭研究的先河。认为汰溪摩崖石刻“疑即古代蓝雷民族所用,为爨字或苗文的一种”。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围绕着华安仙字潭的考古发现,就该石刻的性质、时代、族属诸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要看法有:1、古代少数民族(蓝、雷民族一畲族先民)文字,为爨字或苗文之一种。2、汉族入闽以前本地少数民族的遗迹一原始图象文字。3、远古时代七闽的图象文字。4、春秋时期,吴部落的记功刻石。5、商周时代越族象形表意文字。6、新石器时代石刻岩画。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吴一山
责任者
曾学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