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溪口亭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4919
作品名称:
溪口亭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56/001
起始页:
0449.pdf
责任者:
乔文 撰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9
主题词:
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溪口亭,位于长泰枋洋镇石横村的杉湖岭下,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构筑古朴典雅。 溪口亭所处位置,在龙津溪与芹果溪交汇处附近,古代是善化里与外界船运的中转站,航行龙津溪的船只常停靠这里。所以,这里及附近有溪口、航港、港内等地名,沿称至今。溪口亭又位处唐宋古驿道边,这条古驿道贯穿长泰县境南北,连通同安县、安溪县,过往行人多。由此可见,溪口亭位处水陆交通要道,位置显要。若从地理角度看,溪口亭依山临水,背靠杉湖岭,树木苍茏,前为龙津溪,溪水长流,环境优美。古代堪舆家认为这里是蛇穴地形,甚得其所。 溪口亭本是古驿道边的一座路亭,供商贾行人歇息,路亭的修筑于唐末宋初。明代,在溪口亭边建了寺庙,供奉观音菩萨。由此,溪口亭成为亭庙合一的活动场所。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长泰县奉旨组织2000多名民工在内枋山一带开采银矿,过往溪口亭的船只更多。这时期,溪口亭一带成为善化里人流、物流的中心区。民工们纷纷求助于观音菩萨保平安,溪口亭寺庙的香火更是十分旺盛。而后,众信徒又重建溪口亭寺庙,扩大规制。明代长泰进士、按察使戴燝等人为重建溪口亭寺庙撰写碑记。清末,因古驿道途经崇山峻岭,且社会动荡,行人渐少,溪口亭的路亭也破旧而倒毁。而寺庙依存,香火旺盛,香客众多。寺庙也沿称溪口亭,使用至今。 历经数百年,溪口亭屡有修葺。1992年,曾再次进行维修。今庙宇基本保存完好,古香古色。庙宇分前后两进,中留小天井(5.1平方米),建筑面积165平方米,墙体用河蛋石砌筑。前设3个大门,厅堂未设墙,由12根柱子支撑屋顶,前后厅地平面相距0.6米。柱子有圆形石柱、八角形石柱,后厅柱子刻写着对联。联为:“溪浮玉液洗凡尘,口吐金莲昭色相”;“溪水汪洋宝筏渡川慈航济,口经传诵波罗盘若佛法宏”;“佛法无边西方发祖,观澜有本南海清音”。联语均为古代所刻,笔法俊逸。后厅墙上,还绘有18罗汉神像。厅堂梁架间饰有木雕,造型精致。屋顶饰有16道翘脊、青龙、牌楼、宝塔雕塑等,庙宇虽不大,却显示了佛教圣地的特色。门口设上埕、下埕,面积293平方米,龙津溪从埕前流过,视野开阔,空气清新。 溪口亭厅堂中有一个古代的石香炉,高约0.5米;有一副木制条屏,刻写着联语:溪水渡慈航瞬息间回头是岸,口澜流惠泽吹嘘处满面皆春。亭边还有一尊石碑,高约2米,宽1.4米,从残存的文字可知,是明代戴燝等人所写的碑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乔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