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鸿楼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4915
作品名称: 磐鸿楼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56/001
起始页: 0441.pdf
责任者: 古云 撰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4
主题词: 楼阁-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清朝康熙年间,长泰硅塘(现分为挂前村和挂后村)建了磐鸿楼、巢林楼和乐升楼。磐鸿楼是依山墘楼的原址重建的,当地人也称磐鸿楼为山墘楼、上楼。在硅塘的三座楼中,磐鸿楼的年代最久,并有着一段反抗侵略的历史。 磐鸿楼位于挂塘的山墘社(现属硅后村),其历史可追溯到五百多年前的明永乐年间。明朝初年起,挂塘的叶氏宗族逐渐兴旺,人口日增,颇有积蓄。而后,叶氏宗族大兴土木,兴建祖祠,立寨建楼,山墘楼也在此时修建起来。山墘楼虽然是一座土楼,但已初具规模。楼里设有住房上百间,还配有水井、磨坊、牛舍、猪栏等设施,人们居于楼里,能防备匪患,安然生活。 明嘉靖年间,倭患猖獗,倭寇多次窜扰长泰县,造成空前浩劫。倭寇的入侵,遭到了长泰人民武装——高安军的顽强抗击。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及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寇数次入侵硅塘、小鸬鹚等处,烧杀掳掠,使百姓陷入苦难之中。这时,叶氏裔孙叶以遂任高安军的一名部将,他带领丁壮配合高安军与官军,勇敢出击,并组织民众联防,以山墘楼、大帽寨、鸡庵寨为据点,痛击侵略者,保卫家乡。在先后五次的战斗中,叶以遂部及高安军歼敌数百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十二月,倭寇数千人,窜犯挂塘及附近一带,文坑(艮坑)等居民点被夷为平地,财产被洗劫一空,百姓被杀无数,山墘楼及叶氏祖祠等建筑物也被烧毁殆尽。 历经百年,硅塘地区的民生、经济才逐渐复苏和发展。清康熙三十八年(1713年),由叶氏十四世裔孙叶应星、叶德兴等人发起,重建山楼。重建后的山墘楼,范围扩大,东西长68米,南北宽64米,占地面积4352平方米。楼的防患设施也更为坚固,楼为二层,高6米,部分墙体用石块垒砌,墙厚1.5米,仅于西、南面设有两个大门供出入,门高4米,宽1.7米,门上设有暗水槽以防门板被烧,楼的四个角落设有岗哨了望点。楼内仍配有完备的起居设施。朝南的楼墙,全由石块砌垒,中留大门,大门圆拱形的门框上方,镶着一个长2.4米、宽0.8米的石匾,刻写着“磐鸿楼”三个大字和“康熙癸巳花月”的落款,据传该字是由叶氏名人、进士叶先登题写,字体刚劲有力。修建者将原山乾楼改名为磐鸿楼,寄寓该楼的坚固和发达,可谓心思深远。 现在,磐鸿楼的南面楼墙及南大门依然存在,刻有“磐鸿楼”的大石匾仍高高镶嵌于门顶上。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古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