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石矾塔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4849
作品名称: 云霄石矾塔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56/001
起始页: 0309.pdf
责任者: 汤毓贤 撰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5
主题词: 古塔-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石矾塔系福建省境内唯一的海中塔。位于“扶舆磅礴,名山环映”的云霄县城以东20公里的漳江入海处,立在万顷波涛中的小岛礁上。此处地当东厦镇乌坵村对面,流贯云霄全境的漳江,经县城至佳州汇合成南北港,闯过石关逶迤入海。两岸南北岐山束腰对峙,俗名“牛相抵”,江心有小蕞岛礁兀立,状若笋尖,高达数丈,名曰“石矾”,后人建塔于此,乃名石矾塔。 云霄石矾塔始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后倾圯,迨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建。塔为密檐式空心塔,通体均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塔平面呈八角形,塔基周长22.2米,为简易须弥式塔座。塔通高24.81米,高七层,逐层收分,一层塔壁厚2.19米,至七层塔壁厚0.90米,亦逐层减薄。塔壁条石为一顺一丁砌法,每层分隔处以条石横铺叠涩出檐,八角各设飞檐。塔内以条石阶作螺旋梯,可通顶层。塔刹为葫芦顶,塔顶屋面条石浮雕覆莲纹。每层均开设拱门,一层设一门朝南;第二层开三门;三、四、五层各开四门;第六层二门一窗;七层一门北向。第二层门额朝西,置青石镌“斯文永昌”四大字,两侧分镌“嘉庆十九年八月旦”、“赐进士出身赠内阁侍讲侍读时授云霄同知薛凝度书”。 塔四周峻岩奇石,嶙峋怪异。塔礁被海水环浸,潮涨礁漫可直达塔中。塔右岩壁上有摩崖石刻“健笔凌空”,石刻向南,高约3米,字径0.4米;旁镌款“至堂周情”,字径0.1米,为清咸丰九年恩科举人、云霄厅山长周情书镌。在通往塔礁的乌丘渡头“苍生待济亭”里,有清光绪八年(1882年)的“郡侯薛、雷公功德碑”一方;另尚存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由云霄义学山长吴文林书镌的《新建石矾宝塔捐金牌记》及云霄抚民厅同知薛凝度撰写的《新建云霄石矾塔碑记》(原立于文祠)等碑刻文物。 有关石矾塔的肇建,《云霄厅志》及上述碑刻载述甚详。即在建塔礁石岛上,原有一天然笋石,犹如“华表捍门”,守护云霄东南门户。是故明代人才辈出,科甲极盛。迨明末清初,郑成功以沿海为抗清基地,与清军反复争战,这石矾便成为系船的天然石碇。不久致使该笋石被巨船曳倒,而“震撼粉碎”。为此,勘舆者认为云霄地理受到破坏,灵气散而不聚,云邑文风不振,实系漳江之水直泻,无回旋余地之故。为补其缺,清康熙九年,云霄溪美人、进士陈天达募款在岛上建一小石塔,但“高不盈丈,低小不称”;自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底至次年初,云霄邑丞李维瀛相视地形准备扩建,但因经费困难而中止;清嘉庆十九年,在振衣和尚的倡议下,云霄厅同知薛凝度募金四千七百多圆,于是年秋鸠工兴建,历时四月竣工。落成之日,“云之士庶买舟往视者,日以百计,咸称巨观云。”石矾塔建成后,又以余款在漳江北岸石蛇尾渡头建石级十余丈,立“捐金碑记”一通;在漳江南岸乌丘渡头建津亭一座,薛凝度为其题名“苍生待济”。以此“龟蛇把水口”成为漳江入海口的对渡渡口,方便于游人。事毕,薛凝度曾赋《登石矾塔望京华》一诗,曰:“日月京华远,风涛海国秋,昨宵寻旧梦,犹绕午门楼。”以志感怀。此塔建成后,清末林镇荆、张纲相继高中进士,被视为建塔兴文之果应和科甲兴盛之前兆。自此“石矾砥柱”就成为云霄八景之一。 现石矾塔与云霄县将军山遥遥相对,一座坐镇山陲,一座雄居海天。立于将军山巅南望,漳江奔流,大海波涌,波光帆影,掩映其间。石塔有如中流砥柱,屹立江心,镇城形胜,毓秀钟灵,被视为云霄标志性建筑物和明清时期石构建筑的典型实例。198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汤毓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