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林氏祖祠海云家庙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4825
作品名称: 乌石林氏祖祠海云家庙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56/001
起始页: 0239.pdf
责任者: 林祥瑞 撰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5
主题词: 祠堂-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海云家庙:又称乌石大厅,堂号“世德堂”,是乌石林氏乌石宗祖祠。明正统十三年(1447年),乌石七世祖林普玄率侄柔兴创建,初具五间三进的规模;正德十五年(1520年),普玄第五子林震(乌石六房公)率子侄辈重修;万历八年(1580年)普玄的曾孙林一阳(先期择地)、林成纲,柔兴的曾孙林楚、林,士章等主持,在原址上重新构筑,即为现在宏敞雄伟的建制,是闽南一个大的家庙。 乌石大厅坐落在乌石正中央,坐西朝东,前面正对丹山印石峰,近处梅岭为笔架山;巍峨的海云山屹立在西北方,为巨大屏障;左傍紫薇山(龙山);右列天马山(烟墩山、苑上山)、伏虎山、塔山;后靠御屏紫帽石,透过倒亭隙,遥倚平和县矶山;浯江自西北而来,沿龟林山、紫薇山绕到正东,从东南方向直奔浮头湾,汇入东海。所以,林春斋在《构海云家庙平基告后土祝文》中写道:“云岳毓精以作祖,丹山呈日而寅宾,腾龙干北极之枢,伏虎献南山之寿。紫帽御屏殿其背,金马玉堂罗其襟。中建绿野之堂,上受元天之神。冲气休萃,贤德聿生”。乌石大厅三个大门的对联更概括了它的地理形胜。正中大门联:“印石滚金球,居然骊珠在握;浯江环玉带,不啻组绶荣身”。左边大门联:“金锅在侧,龙山献龙图之瑞;玉笏满前,梅岭兆梅鼎之祥”。右边大门联:“天马镇南方,……;云龙腾北极,……”。 乌石大厅是五开间三进的土木建筑,宽24米,长50米,面积1200平方米。左、右、后三面土墙,里面全部用雕屏和柱子支撑横梁斗拱构成,有大柱三十六支,小柱八支,共四十四支。前面石雕麒麟墙肚,刻花屏窗,有三个大门,称三仙门,三部与之对应的陡阶、倒吊莲花和丹凤朝阳的青石卷书门盾。这种建筑规制是高中鼎甲三及第者祖祠的特殊荣宠,在漳浦县是绝无仅有的,在闽南也属少见。厅堂前金碧交辉,横梁上挂满匾额,有嘉靖皇帝御赐褒彰六世祖妣陈氏的“旌表贞义”匾,赐林士章的“探花及第”匾,万历皇帝御赐林士章的“忠爱”匾,还有“进士”、“会魁”、“文魁”、“武魁”、“拔元”、“理学乡贤”等匾额二十多个,清代中期以后的进士、举人,因挤不出挂匾的位置,只好挂到小宗祠堂。另有一个是抗日战争时期由福建省政府颁给的“功侔卜式”匾,表彰乌石民众和海乌中心小学师生踊跃捐献,购买飞机抗日的功绩。 家庙前面有一个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广场,前端竖立着六十多座石旗杆,分为左前、右前、左侧、右侧四大群。探花林士章的八角底座的旗杆竖立在左前的最前端,成为漳浦县乃至漳州府科举顶峰的标志。广场前面是一个大鱼池,长160多米,宽80多米,面积约13000平方米,波光荡漾,澄碧见底。每当早晨,丹山旭日东升,潭光映射,广场倍添光明;每当夜晚,紫薇山佛灯倒影闲潭,与当空皎月相互辉映,蔚为奇观。潭底左前方有一大一小的石块,称为“大瓣”、“二瓣”。旱天时,若大瓣露顶,潭水剩一半,若小瓣也露顶,潭水伸四分之一,则旱情严重,以此测旱情,十分应验。家庙左右距边墙中点50米处,各有一口水井,称为“龙目井”,井水甘醇清洌,尤以左边的北井为佳,至今尚为民众饮用。 乌石大厅历代不断进行整修:清康熙间,乌石十四世林琛主持,进行重修;清末同治光绪间,前落被大风摧毁屋顶,族人进行修复;民国时期,家庙中办小学,也不断进行小维修;1974年,旧镇镇政府、浯江中学联同乌石所属各村,以“公办民助”的形式,进行整修。1991年,内设“乌石文物展览馆”,是乌石旅游区的主要景点,也是漳浦县旅游景点重要的组成部分。乌石大厅于1992年5月被列为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在海云家庙前观日出,称“印石朝阳”,被列为乌石十二景之一。乌石大厅坐西向东,大门正对丹山(灶山)印石峰,每天清晨,东方破晓,朝霞满空,太阳象一颗金球,从印石峰喷薄腾升,象骊龙颔下的夜明宝珠一样,大厅潭中也映出另一个太阳,柔和可爱。忽而,万道金光耀眼,山野、荔林俱浸沐在晨曦之中。这时,印石峰顶的太阳已不可正视,而大厅潭中波光粼粼,太阳的倒影尚隐约可见,所以乌石大厅的大门联有句为:“印石滚金球,居然骊球在握。”就是描绘这生机勃勃的日出奇景。在乌石大厅门前观日出,令人朝气蓬勃,精神焕发,别有一番情趣。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祥瑞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