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潭桥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4820
作品名称: 佛潭桥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56/001
起始页: 0221.pdf
责任者: 李林昌 撰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8
主题词: 桥-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漳浦东北重镇佛昙,原是因为山头天然巨石形如佛头,倒映潭中,该潭称“佛潭”,后来潭名成为地名。由于该地有一条鸿儒江,江上的桥梁便称为佛潭桥,再后来,反以桥名为地名,在清代及清代以前的地方志上、官方文书上,都称该地为“佛潭桥”,方言讹音为“浮南桥”,沿用至今。桥名成为地名,可见该桥规模之大和历史之久。最早出现在文字上的,有“开漳”刺史陈元光的诗《晓发佛潭桥》。地方志记载,陈元光于唐垂拱二年奏准设置漳州和漳浦县,并立行台于四境,其中,东行台设在佛潭桥地方。《晓发佛潭桥》这首诗,当是他巡视到东行台,参加行台官兵的巡逻活动时写的。 陈元光时代的佛昙桥是何种结构的桥梁,现在无从稽考。传说起初是一座浮桥,故称“浮南桥”。始见于地方志记载的佛潭桥是一座石拱桥,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当地人陈重显所建。据传,陈重显是唐代东行台守将的后代。这支陈姓世居桥北下苏村,至今传77代。 佛潭桥横跨在黄如江上。唐代杜佑《通典》记载:“漳浦郡东南至黄如江百里”。宋代,雅称黄如江为鸿儒江。佛潭白石人、解元郑郊作《鸿江赋》云:“厥有胜境,其名鸿儒,纳长流之巨浸,会潮汐以奔趋,因以鸿名江,非夸大而过誉。”这条江主要发源于漳浦、龙海二县(市)交界处的赤兰溪、石过陂、洋尾(今杨美水库),三源汇合为马坪溪,南下至佛昙镇境内称鸿儒江。 现今的佛潭桥是一座公路桥,而桥墩是元代遗留下来的,石桥板历代虽曾重修,而基本上仍然是元代原来的,部分缺失,也按原样补齐。当地老人至今记忆犹新,原桥18间,每间都用5条大石板并铺,全宽1丈,全长约200多米,桥板每条约重20吨。其中两条石板上分别刻“乡人陈重显建”和“赵夫人修建”字样。陈重显建桥时间是元至正六年,地方志有记载;赵夫人修建的时间当是明代前期,因为佛昙赵姓是宋末闽冲郡王赵若和后裔,元代假冒黄姓,至明初洪武年间才复姓为赵,至万历年间迁人湖西。万历庚子年(1600年)的一次修建,据杨氏族谱记载,是曾任广东按察副使的进士杨守仁主持的。清初“迁界”时,此桥有较大的损坏,“复界”后,总兵林承(佛昙港头村人)以母陈氏名义修建,立碑于岸头村,至今尚存。老人们还记得,民国七年(1918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初三日)地震,此桥掉落两条桥板,请晋江“耐师”用绞辘吊起复原。可见,在未有起重机以前,架设那样重量的石桥板并非“不可思议”。从前有人认为只有神仙才能架设那样的石桥,传说它是从海底浮起来的,所以叫“浮南桥”。 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1938年)5月,厦门被日军占领,国民党福建军政当局为防日军机械化部队入侵内陆,下令破坏闽南公路,炸毁桥梁。当时的佛潭桥只有一丈宽,不能通汽车,也被炸毁二间桥板,群众只得架设木板通行。1945年,厦门部分日军流窜往潮汕,于7月8日经过佛昙,再炸毁石桥板3间及临时架设的木桥板2间,以杜追兵。以后,群众再架设木板通行。1955年修复公路,在原石桥的上游一侧建一座木质的单车道公路桥通车。从前桥头立有几座历次修建的碑记,改建木质公路桥时被毁,埋入地下。1962年9月,利用古桥墩重建一座13孔双车道石结构公路桥,残存的古代石桥板被掩盖在新桥板下面。 佛潭桥改建为公路桥之后,漳浦、云霄、诏安等县都有班车经佛昙至屿仔尾过渡到厦门,现在更是漳东线(从漳州市区或漳州港通到东山县)公路上的一个重要桥梁。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